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条分法原理的充填型岩溶蓄水构造突水突泥最小安全厚度

发布时间:2017-10-10 19:40

  本文关键词:基于条分法原理的充填型岩溶蓄水构造突水突泥最小安全厚度


  更多相关文章: 条分法 充填型 岩溶 蓄水构造 突水、突泥 最小安全厚度


【摘要】:首次将条分法引入到充填型岩溶蓄水构造突水、突泥研究当中,基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条分法原理,对隧道-岩溶充填物-岩溶管道系统进行了抽象概化,建立了充填型岩溶蓄水构造充填物条分解析计算模型。假设充填物在滑动面上各处均达到极限平衡状态,且在滑动面上的破坏服从Mohr-Coulomb破坏准则,通过力的平衡条件推导了充填型岩溶蓄水构造突水突泥的最小安全厚度计算公式,形成了一种求解充填型岩溶蓄水构造突水、突泥最小安全厚度的工程实用解析方法。该方法为岩溶隧道突水、突泥计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计算结果与数值计算吻合性较好且符合实际工程情况,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港口航道泥沙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条分法 充填型 岩溶 蓄水构造 突水、突泥 最小安全厚度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No.2013CB036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No.51479106)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No.SKLGDUEK1309)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港口航道泥沙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o.YN914005)
【分类号】:P642.25;U453.6
【正文快照】: 1引言我国岩溶地区分布广泛,可溶岩分布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左右,其中以西南部云、黔、桂和川、鄂、湘部分地区的岩溶最为发育。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建设的蓬勃发展,强岩溶地区修建隧道、水电站、跨流域调水以及深部矿产等地下工程中不断遇到突水、岩爆、塌方、瓦斯、涌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干昆蓉;杨毅;李建设;;某隧道岩溶突水机理分析及安全岩墙厚度的确定[J];隧道建设;2007年03期

2 黄润秋,王贤能,陈龙生;深埋隧道涌水过程的水力劈裂作用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5期

3 邹广电,蒋婉莹;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一个改建条分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4 朱大勇,李焯芬,黄茂松,钱七虎;对3种著名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的改进[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5 杨天鸿;唐春安;谭志宏;朱万成;冯启言;;岩体破坏突水模型研究现状及突水预测预报研究发展趋势[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6 许振浩;李术才;李利平;陈军;张之淦;石少帅;;一种典型的岩溶隧道衬砌压裂突水灾害成因与防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7 方玉树;;边坡稳定性分析条分法最小解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8 童志怡;陈从新;徐健;张高朝;路为;;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条块稳定系数法[J];岩土力学;2009年05期

9 李利平;李术才;张庆松;;岩溶地区隧道裂隙水突出力学机制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02期

10 许振浩;李术才;李利平;侯建刚;隋斌;石少帅;;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风险评估[J];岩土力学;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高健;考虑渗流的盾构隧道掘进面失稳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君;宋胜武;周德培;雷承第;;考虑边坡开挖中地应力释放的改进Sarma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2 黄昕;张子新;徐营;;块裂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3 刘亮;翁其能;杜小平;;承水压隧道结构服役性能监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4 李兵;张顶立;;基于隔水关键层突水系数法的海底隧道施工突水危险性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5 乔兰;丁新启;屈春来;李远;;基于Hoek-Brown准则的Morgenstern-Price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许建聪;尚岳全;孙红月;;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与极限平衡法滑坡耦合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7 艾凯;刘元坤;韩晓玉;;深圳抽水蓄能电站水力劈裂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5期

8 姚旭朋;袁勇;柳献;翁其能;杜小平;;高水压作用下隧道结构监测措施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5期

9 翁其能;袁勇;王学军;;渗透作用下开裂混凝土的材料损伤模型[J];材料导报;2008年05期

10 冷雪峰 ,杨天鸿 ,国怀专 ,李连崇;单孔岩石水压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晖;屈春来;王可佳;;水厂铁矿修改设计边坡稳定性研究[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梦宏;丁桦;;边坡稳定性分析极限平衡法的简化条件[A];固体力学进展及应用——庆贺李敏华院士90华诞文集[C];2007年

3 李宗利;王亚红;;洞周岩体内裂纹水力劈裂临界水压分析计算[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王建秀;胡力绳;张金;唐益群;杨坪;;高水压隧道围岩渗流-应力耦合作用模式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5 杨天鸿;于庆磊;王善勇;梁正召;唐春安;谭国焕;;荷载和水压力作用下岩石裂纹贯通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朱剑锋;徐日庆;周方;;改进响应面法在非饱和土边坡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夏强;王旭升;POETER E;万力;;锦屏二级水电站隧洞涌水的数值反演与预测[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利平;李术才;;深埋硬岩隧道特大体量岩溶水体突出的灾变机制[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鲁海峰;姚多喜;梁修雨;郭立全;沈丹;;采动底板横观各向同性岩体应力解析解[A];《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ol.9 No.5[C];2013年

10 黄小城;陈秋南;阳跃朋;张志敏;;可拓理论对复杂条件下岩溶隧道的风险评估[A];《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ol.9 No.5[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光东;基于智能算法的滑坡稳定性建模与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夏强;地下水不确定性问题的多模型分析方法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静;光纤光栅多参数传感理论技术研究及在地下工程灾害监测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5 黄戡;裂隙岩体中隧道注浆加固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6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柳群义;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与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郭磊;浅埋暗挖水下隧道管棚作用机理及开挖的扰动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罗恒;注浆理论研究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王睿;煤层顶底板突水地质力学条件及其危险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文武;淮南矿区典型煤层水力冲孔技术参数研究及消突效果考察[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邢利铭;掘进巷道煤岩瓦斯流固耦合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曾格华;浅变质岩风化层边坡渐进破坏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旭;结合Morgenstern-Price法与Sarma法计算岩质—土质混合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年

5 赵菲;绿纱矿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6 向家松;狮子坪水电站小丘地滑坡复活机理数值模拟分析与稳定性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杨寅静;岩溶区隧道突水地质灾害的临界预警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汪斌;深部大理岩的加卸载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瑜;水—岩作用下裂隙岩体力学性质及应力场—渗流场耦合作用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田钧;内凹弯道边坡三维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炜;;某隧道岩溶发育特征与涌水量初步预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2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李晓昭;南京地铁地基下稳定性因素分析及对策[J];地下空间;2002年01期

3 吴梦军,许锡宾,刘绪华,敖建华;岩溶对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2003年01期

4 裴洪军 ,孙树林 ,吴绍明 ,裴红岩 ,苑明文;隧道盾构法施工开挖面稳定性研究方法评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5 史世雍;梅世龙;杨志刚;;隧道顶部溶洞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6 李希元;闫静雅;孙艳萍;;盾构隧道施工工程事故的原因与对策[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7 黄宏伟;;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8 陈龙;黄宏伟;;上中路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实践[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9 姜德义;任松;刘新荣;蒋再文;;隧道拱顶下沉时序遗传算法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10 韦良文;张庆贺;邓忠义;;大型泥水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机理与应用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东;深部岩溶隧道溃水成灾机理及其工程处治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王建秀;腐蚀损伤岩体中的水化—水力损伤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3 秦建设;盾构施工开挖面变形与破坏机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程晔;岩溶区高速公路路桥基础稳定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刘招伟;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机理及其防治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6 石祥锋;岩溶区桩基荷载下隐伏溶洞顶板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年

7 毛邦燕;现代深部岩溶形成机理及其对越岭隧道工程控制作用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8 安永林;结合邻近结构物变形控制的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李利平;高风险岩溶隧道突水灾变演化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葛颜慧;岩溶隧道突水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裴洪军;城市隧道盾构法施工开挖面稳定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李奎;隧道岩溶围岩力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金新锋;宜万铁路沿线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4 王东;武广线韶关段某岩溶隧道涌(突)水量预测及对施工影响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冯庆波;静水压力作用下厚矩形板的弯曲问题及其工程应用[D];燕山大学;2007年

6 聂志凌;水压充填型岩溶隧道突水机理及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李庚许;宜万铁路大支坪隧道岩溶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曹茜;岩溶隧道与溶洞的安全距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志国;饶文举;何先瑜;吕振华;;浅谈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方案与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18期

2 汪卫东;;某公路隧道突泥段止浆系统封闭方案探讨[J];广东科技;2014年06期

3 许永兴;;梨尾寨隧道涌水突泥处理技术探析[J];广东科技;2014年14期

4 张永军;;公路隧道突水突泥事件应急处理方案浅析[J];科技信息;2010年35期

5 陈忠荣;;石鼓山隧道突泥涌水施工处理探讨[J];科技风;2012年04期

6 华丕殊;;浅谈梨尾寨隧道涌水突泥处理施工技术[J];广东科技;2014年12期

7 谢其勇;;武汉地铁2号线虎名区间隧道突泥处理方案的比选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年02期

8 岳伟;;突水突泥风险隧道施工技术[J];内江科技;2011年05期

9 何兴龙;;地铁暗挖隧道涌水突泥掌子面坍方处理技术与经验总结[J];民营科技;2013年01期

10 李金凯;“溶洞泥”等固体物突入矿坑问题[J];中国岩溶;198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熊厚金;林进和;蒋开贵;;南岭隧道石灰岩溶大突泥化学灌浆实例[A];中国锚固与注浆工程实录选[C];1995年

2 侯军红;;太中银铁路岗城隧道突泥塌方处理[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3 王海亮;刘涛;单红仙;刘小丽;郑建国;;某城市隧道突泥涌水原因分析及治理[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林达明;尚彦军;陈明星;乔广红;王开洋;;雁门关隧道大变形突泥段地质结构与力学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5 王卫军;赵延林;;矿井岩溶突水灾变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晋升邋沈祥辉;专题研究突水突泥等施工难题[N];恩施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赵珊珊;稳稳穿越断裂带[N];中国交通报;2014年

3 记者曾立;穿越“地质博物馆”[N];重庆日报;2009年

4 记者 孔祥文;六沾铁路复线乌蒙山1号隧道解除安全警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5 本报通讯员 孔祥文;征战“世界级难题”[N];工人日报;2011年

6 通讯员 孔祥文 本报记者 矫阳 何晓亮;穿越巍巍乌蒙[N];科技日报;2011年

7 唐江省 沈北林 曹建忠;踏遍青山人未老[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杨广臣;安全防线的细节诠释[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

9 袁蓉生 谢崇志 李连明;每一寸都是难题 每一步都靠智勇[N];中国交通报;2012年

10 万承茂;乌江天险铸精品[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子汉;基于饱和与非饱和渗流隧道突水突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付法;锦屏水电站辅助洞突水、突泥机理及预测预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龙洪;岩溶隧道突泥机理及处治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郭文广;岭脚隧道突水突泥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综合治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5 张通国;岭脚隧道涌水突泥段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4年

6 靳柒勤;寒岭界隧道涌水突泥段施工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董帅;铁路隧道突泥灾害及其对近接工程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罗雄文;深长隧道突水突泥致灾构造及其致灾模式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4年

9 翁贤杰;富水断层破碎带隧道突水突泥机理及注浆治理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梁艇栋;某巷道岩溶突泥体注浆室内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08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008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4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