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煤矸石改性沥青胶浆高温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活化煤矸石改性沥青胶浆高温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活化煤矸石 沥青胶浆 车辙因子 高温性能 灰熵法
【摘要】:采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对比研究了不同粉胶比条件下(0.6,0.8,1.0,1.2,1.4)和不同温度条件下(64,70,76,82℃)活化煤矸石和矿粉改性沥青胶浆的高温流变性能;运用灰熵法分析了活化煤矸石改性沥青胶浆高温性能影响因素——温度、活性成分Si O2含量、粉胶比、135℃运动黏度、胶浆软化点——的显著性。结果表明:活化煤矸石代替矿粉作为填料可使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有大幅提高;粉胶比对活化煤矸石改性沥青胶浆高温性能有最显著影响。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工程质量监督局;云南昭会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活化煤矸石 沥青胶浆 车辙因子 高温性能 灰熵法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047) 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LHSYS-2013-003) 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项目(2014-GX-A2A) 青海省交通科技项目(2011-03)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0引言近年来,在改性沥青研究领域,SBS和SBR等聚合物以其优良的性能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也显著增加了沥青铺面建设成本。除聚合物改性沥青外,无机微粉填料由于材料来源广泛、易加工、成本低廉等特点已成为改性沥青研究的新领域而备受关注。研究表明,在沥青或沥青混合料中加入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志清;张兴友;胡光艳;郑丽敏;;硅藻土改性沥青微观机理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2 徐松;唐伯明;朱洪洲;何兆益;;基于灰熵法的沥青稳定碎石水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邱钰,缪林昌,刘松玉;煤矸石在道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实例[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2期
4 熊锐;陈拴发;关博文;;冻融腐蚀作用下沥青混合料耐久性影响因素的灰熵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志国;火山灰沥青胶浆路用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利;朱谷昌;张普斌;夏正清;;灰色系统在赛什塘铜矿区Cu品位预测方面的应用[J];四川有色金属;2009年02期
2 吴新民;张静平;;化学专业学生实验能力与就业能力关联度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杨攀;张宇;;灰色控制系统理论在火灾预测中的应用[J];安防科技;2006年03期
4 周斌;对前后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的灰色双重建模测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陈华友,吴涛,许义生;灰关联空间与灰关联度计算的改进[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6 魏中俊;太阳能热水器市场销售趋势的灰色系统分析[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7 龚蓬,陈效军;计算机实时控制动态测量异常值的灰色系统方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8 王学林,吴振廷,周冬生;棉铃虫取食小麦的生存和营养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2期
9 叶正伟;;江苏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10 母萍萍;;贵州省旅游业对其经济影响效果的实证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浩;赵希男;;改进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在科技中小企业成长能力评价中的应用[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陈晨;陈杰;张娟;;网络化天基信息系统的连续性效能评估[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刘长生;;旅游产业国际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不同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廖海斌;王宏勇;;基于灰色理论的人脸图像特征融合识别[A];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进展——第三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王铁生;张冰;马开锋;;时变参数灰序模型TGM-AR及其应用[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6 由立真;穆志纯;;基于GHSOM网络预测客户欺诈行为[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7 沈路;周晓军;张杰;;基于形态非抽样小波与灰色关联度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郑康宁;李向阳;;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广电媒体应急报道启动时间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薛俊芳;高建刚;;基于灰色聚类的子拆卸体划分[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五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曾春花;;东西部民营企业发展差距与经济差距的相关性分析[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琪;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曲建军;基于提速线路TQI的轨道不平顺预测与辅助决策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任家福;服务商选择与备件备品库存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滕跃;基于ISO9000标准的政府科学技术奖励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沈路;数学形态学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静;化肥供应链及其适应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柳卿;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产品生态设计实现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丹;区域旱情中长期预报及农业干旱风险综合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鑫鑫;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郭树涛;我国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洋;柳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永宾;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评价方法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乔小琴;基于灰理论的土石坝安全监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申志涛;基于灰色系统预测理论的商品住宅价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任航;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阳江源;数控机床热误差检测与建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田向伟;基于参数优化LSSVM在转炉煤气系统预测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学娟;油桃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分析及害虫与天敌的关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禹坤;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分析及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田玉龙;淮北地区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扈惠敏,沙爱民;矿粉细度及用量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J];安徽建筑;2004年02期
2 张志清;胡光艳;张兴友;郑丽敏;;白炭黑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3 马平,施东来;煤矸石膨胀性的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张金升;张爱勤;李明田;徐静;王志辉;尹文军;赵海明;;纳米改性沥青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5年10期
5 熊四华,范草原;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设计与路面施工技术[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张远航;吴国雄;孟巧娟;;纤维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罗志刚,周志刚,郑健龙;沥青路面水损害问题研究现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赵永利,吴震,黄晓明;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9 张迎春,黄立葵,田军;沥青稳定碎石排水混合料水稳定性的试验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03年04期
10 张永明,李一鸣;橡塑沥青改性机理分析[J];公路;1996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祖权;西部地区严酷环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东南大学;2006年
2 詹小丽;基于DMA方法对沥青粘弹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明国;聚合物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及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2 李秀君;沥青流变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3 刘丽;沥青胶浆技术性能及评价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4 鲍燕妮;硅藻土改性沥青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5 郑蕉林;沥青混合料填料组成与性质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王雨楠;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贤康;硅藻土材料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学亮,胡镇华,崔昆;应变速率与热模钢的高温性能[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0年11期
2 王鹏;曾凡奇;黄晓明;;沥青高温性能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3 闫东波;曹雪娟;陈仕周;;采用动态粘弹谱仪分析沥青高温性能[J];公路交通技术;2006年06期
4 张春海;;硬质沥青高温性能试验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8年06期
5 何向山;张翼飞;崔];;钢的高温性能和模具的失效分析[J];安徽工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6 周家齐;;锅炉用钢的高温性能[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1994年10期
7 魏建明;侯岩峰;王国清;;基于动态剪切流变试验的沥青高温性能研究[J];公路与汽运;2007年05期
8 张春海;;硬质沥青高温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2008年12期
9 韩青英;廖宣锦;邹桂莲;;国产30号硬质沥青高温性能研究[J];石油沥青;2009年06期
10 刘晓初;;初探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高温性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苏平;;润滑脂的高温性能及其科学应用[A];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风能产业》(2014年第9期)[C];2014年
2 龙涛;徐键;周宝山;;刚玉陶瓷拉棒在电除尘器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电除尘、第一届脱硫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彬荫;低蠕变砖对材料高温性能的影响[N];中国建材报;2014年
2 记者 许萍萍;辽河石化沥青产量领跑国内市场[N];中国石油报;2014年
3 夏杰生;淄博鑫耐达免烧镁钙碳砖获专利[N];中国冶金报;2003年
4 ;如何选购机油[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娥;掺量对TLA混合沥青的高温性能影响和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万涛涛;浇注式桥面铺装材料高温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徐鸿飞;基于重复蠕变恢复试验的沥青高温性能评价指标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3 姜勇;镁锶合金高温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钱野;不同性状粗集料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5 王辉;不同纤维对SMA路用性能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86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086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