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细化元胞自动机的行人疏散建模与仿真
本文关键词:基于空间细化元胞自动机的行人疏散建模与仿真
更多相关文章: 行人流疏散 空间细化元胞自动机 相向行人流 行人行走习惯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型的、行人高度聚集的社会活动逐渐增多,一旦发生火灾、恐怖袭击、毒气泄漏等突发事件,将导致人群恐慌,发生挤压踩踏事故,其后果必将十分惨重。近年来,公共场所及行人密集场所的安全问题,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有关行人交通规划、组织、管理和控制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交通科学的一个前沿和热门领域。通过研究行人的行为特征和建立行人流仿真模型,可以制定出有效的人群疏散策略、改善建筑物的疏散标准,为解决现实中的人群疏散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空间细化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是一类重要的行人流仿真模型,凭其在描述行人流特性方面的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行人流疏散的模拟研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由于行人行为的复杂性,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本文根据行人在出口处的行为特征,引入一个避让机制,改进了现有的疏散模型,利用改进后的模型仿真分析了单向行人流和相向行人流的疏散问题,并通过与真实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改进空间细化元胞自动机模型,该模型可以解决原模型无法刻画出口宽度较小时的疏散问题。分析研究了不同离散程度、最大移动步长和出口宽度对疏散过程的影响。通过改变模型的初始条件(实验场景、人数和人员分布情况等),模拟了其他学者组织的真人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再现不同条件下的行人疏散过程。第二部分,在改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基于空间细化的相向行人流疏散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行人流方向比例、出口宽度和系统规模与疏散效率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向行人流疏散中决定疏散效率的关键因素是左右两侧行人之间的干扰,干扰越大疏散时间越长。第三部分,引入偏右行参数,建立一个考虑行人偏右行移动习惯的空间细化元胞自动机模型。利用所建模型,仿真模拟相向行人流的疏散过程。研究不同偏右行参数值对疏散结果的影响。通过与第二部分的模型和真实实验数据对比,发现一定的偏右行习惯可以有效提高疏散的效率。
【关键词】:行人流疏散 空间细化元胞自动机 相向行人流 行人行走习惯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2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2-14
- 1.1.1 选题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1.2.1 宏观仿真模型14-15
- 1.2.2 微观仿真模型15-16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16-19
- 1.3.1 论文主要工作16-17
- 1.3.2 论文结构安排17-19
- 第二章 元胞自动机模型19-23
- 2.1 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原理19-21
- 2.1.1 元胞19
- 2.1.2 元胞空间19-20
- 2.1.3 邻居元胞20
- 2.1.4 演化规则20-21
- 2.2 基于空间细化的元胞自动机模型21-22
- 2.3 本章小结22-23
- 第三章 基于空间细化元胞自动机的单向行人流仿真研究23-39
- 3.1 研究目的23
- 3.2 模型描述23-29
- 3.2.1 原有模型23-26
- 3.2.2 改进后的模型26-29
-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29-36
- 3.3.1 不同离散程度和最大移动步长对出口处人群形状的影响29-31
- 3.3.2 不同离散程度和最大移动步长对行人疏散效率的影响31-34
- 3.3.3 不同出口宽度对疏散效率的影响34-36
- 3.4 仿真与真实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36-38
- 3.5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基于空间细化元胞自动机的相向行人流仿真研究39-45
- 4.1 研究目的39
- 4.2 模型描述39-40
-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40-43
- 4.3.1 不同行人流的方向比例对疏散效果的影响40-41
- 4.3.2 均衡状态下出口宽度对疏散效果的影响41-42
- 4.3.3 均衡状态下房间大小对疏散效果的影响42-43
- 4.4 仿真与真实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43-44
- 4.5 本章小结44-45
- 第五章 考虑偏右行移动习惯的相向行人流仿真研究45-49
- 5.1 研究目的45
- 5.2 模型描述45-46
-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46-47
- 5.4 仿真与真实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47-48
- 5.5 本章小结48-49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49-51
- 6.1 总结49
- 6.2 展望49-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54-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明,陈艳艳,安志强;北京奥运行人交通组织初探[J];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01期
2 ;福州:"行人交通意识"调查[J];安全与健康;2004年20期
3 李珊珊;钱大琳;王九州;;考虑行人减速避让的改进社会力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年03期
4 ;行人闯红灯何时休?[J];汽车与安全;2009年07期
5 陈然,董力耘;中国大都市行人交通特征的实测和初步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孙智勇;葛书芳;荣建;李美玲;;行人交通的数据采集方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薛智规;胡列格;;优化行人过街交通组织的方法研究[J];公路与汽运;2007年01期
8 张贵宾;李明辉;赵金凤;万晶晶;;行人过街需要分析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7年03期
9 吴玲玲;;建设以人为本的行人过街设施[J];交通与运输;2007年05期
10 郑为中;彭征;钟淑琴;;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行人交通信息导向系统——广州市行人指示标识系统解析[J];广东科技;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鲍涵;;行人与机动车交通系统优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滋容;黄如妙;施学荣;陈文粹;周欣怡;;台北市“礼让行人”之推动工作与展望[A];构建生态人文交通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第十九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3 景超;王殿海;梁潇;;路段人行横道行人过街行为心理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郑为中;彭征;钟淑琴;;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导向信息服务系统——广州市行人指示标识系统解析[A];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高鹏;王田田;周志永;万浩;;青岛市世界园艺博览会行人交通三维仿真与结果评估[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3年
6 陈茜;谢鑫鑫;;大型活动行人消散仿真模拟[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中岳;王啸君;;轨道车站及地下空间行人仿真模型行为参数标定[A];面向低碳经济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隧道及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徐绍伟;姜英华;张国堂;周士琪;;行人与机动车乘员交通损伤及伤残的比较研究[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一)——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和润沣;行人交通违法治理还需多管齐下[N];兰州日报;2012年
2 袁云才;行人闯红灯挨罚警醒交通陋习[N];长沙晚报;2012年
3 杨涛;行人“生病”,单位吃药?[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4 何雪华 李佳亮;广州:行人违法通报单位[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5 滕朝阳;由违法行人的血得到的教训[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6 杨涛;行人“犯病”让单位“吃药”有效吗[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7 张仕洪;荆门专项整治行人交通违法[N];湖北日报;2008年
8 陈志刚 吴存庆;兰州集中整治行人交通违法[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8年
9 朱忠保;行人违章与环保缺位[N];中国保险报;2010年
10 杨涛;株连式治理有悖法治精神[N];法制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欢欢;行人流和疏散动力学的宏微观建模和模拟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刘晓栋;行人相向流和进入流的实验与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吴昊灵;考虑异质性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交通设施行人流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李明华;不同场景中行人疏散微观仿真建模及疏散诱导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孙立光;步行设施内的行人行为微观仿真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6 郭烈;基于单目视觉的车辆前方行人检测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孙迪;行人过街交通行为分析建模[D];吉林大学;2012年
8 景超;行人过街交通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冠军;行人下肢的碰撞损伤特性及相关参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张伟;大型公共场所行人交通状态评价及其应急疏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庆熊;行人同伴群交通行为建模与仿真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劲宏;交叉口行人过街通行能力与过街设施选取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李晓旭;汽车与行人碰撞事故分析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范箫翔;M1类车辆致行人下肢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泽高;多出口室内行人疏散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6 高彦超;路段平面过街设施合理设置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7 庞雅静;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安全评价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刘丽娟;城市道路路段行人过街行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9 蔡晓斐;重庆主城区行人过街交通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张勤;考虑行人因素的交叉口信号最优控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11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1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