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隧道下穿施工诱发框架结构建筑物变形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17:23

  本文关键词:隧道下穿施工诱发框架结构建筑物变形规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下穿隧道 框架结构 共同作用 沉降 柱基沉降差


【摘要】:隧道下穿既有高大建筑物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地铁建设中,有必要对建筑物受地铁隧道下穿影响发生变形的规律进行研究。采用FLAC3D软件,考虑建筑物 土体 隧道共同作用,模拟了双线暗挖隧道先后穿越独立基础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工况。模拟结果表明框架结构的存在对隧道开挖引发的沉降位移曲线形状有明显影响,沉降槽深度明显减小,宽度有所增加。在垂直于隧道方向,上部结构的存在减小了柱间沉降差,使框架结构柱间基础沉降趋于平缓。最终柱间沉降差较大值出现在沉降槽曲线拐点两侧框架柱间。在平行于隧道方向,建筑物柱间沉降差与隧道掌子面位置密切相关,掌子面位置前后两柱间沉降差较大。隧道通过后,该方向上最终柱间沉降差将很小。
【作者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下穿隧道 框架结构 共同作用 沉降 柱基沉降差
【基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2013-K3-22)
【分类号】:U456.3;TU196.1
【正文快照】: 0引言隧道下穿既有高大建筑物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地铁建设中,隧道施工引起建筑物沉降变形,致使建筑物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内应力,对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1-3]。由于建筑物结构的共同作用导致建筑物基础的变形规律与空旷场地的地表变形规律不再一致,有必要对建筑物受地铁隧道下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波;陶龙光;李希平;唐孟雄;;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建筑基础诱发地层变形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2 施成华,彭立敏,刘宝琛;浅埋隧道开挖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9期

3 覃卫民;赵荣生;王浩;孔文涛;;浅埋大跨隧道下穿建筑物的安全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4 韩煊;J.R.Standing;李宁;;隧道施工引起建筑物变形预测的刚度修正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5 李进军;王卫东;黄茂松;富坤;;地铁盾构隧道穿越对建筑物桩基础的影响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6 漆泰岳;;地铁施工引起地层和建筑物沉降特征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7 于宁,朱合华;盾构隧道施工地表变形分析与三维有限元模拟[J];岩土力学;2004年08期

8 韩煊;李宁;J.R.Standing;;Peck公式在我国隧道施工地面变形预测中的适用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瑞英;;城市隧道穿越建筑物施工的技术措施[J];安全;2011年12期

2 王星;曹喜仁;刘齐建;周书明;;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对临近建筑物变形的影响及加固措施[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4期

3 张明平;于广明;徐园园;孟丹;;与环境协调的城市地下工程开挖问题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4 周诗俊;王金安;;曲线隧道盾构引起地表沉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5 刘银利;;黄土地区隧道盾构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6 王庆国;孙玉永;;旋喷桩加固对控制盾构下穿铁路变形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7 杜文龙;陈金锋;张雷;姚凯;;重力式挡墙下基础的设计方法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8 刘影;王旭东;;地下开挖对临近建筑物损害影响评估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9 韩煊;罗文林;李宁;;地铁隧道施工引起沉降槽宽度的影响因素[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10 王长虹;柳伟;;盾构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及临近建筑物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明清;孙文昊;韩向阳;;盾构隧道管片上浮问题研究[A];第二届隧道掘进机(盾构、TBM)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铁隧道集团城市盾构项目管理、施工技术、设备维保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魏新江;魏纲;丁智;;盾构施工与邻近不同位置建筑物相互影响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Analysis on influence of conicity of extra-large diameter mixed shield machine on surface settlement[A];The Shanghai Yangtze River Tunnel Theory,Design and Construction[C];2008年

4 彭正勇;;注浆抬升在隧道穿越既有建筑物中的研究及应用[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魏新江;魏纲;姚宁;;暗挖隧道与邻近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现状及展望[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卢瑾;;软土地层中盾构法开挖三维有限元模拟[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刘枫;年廷凯;杨庆;栾茂田;;隧道开挖对邻近桩基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8 黄茂松;张治国;王卫东;;软土盾构隧道施工的环境土工效应[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9 陈炎;戴华阳;阎跃观;;北京地铁六号线区间浅埋暗挖法地表沉降规律[A];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施云峰;;塔山煤矿运输平硐近距离穿越地面永久建筑物方案设计[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文集2012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专刊(下)[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荣军;土体开挖引起的邻近受荷桩基附加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陈贵红;连拱隧道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敖日汗;地铁隧道盾构施工中的几个问题[D];天津大学;2011年

4 孙宇坤;受盾构隧道施工影响的砌体结构房屋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魏纲;顶管工程土与结构的性状及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富海鹰;地铁隧道非降水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杜军;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探测图像识别及沉降控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郑余朝;三孔并行盾构隧道近接施工的影响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施成华;城市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时空统一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孙统立;多圆盾构施工扰动土体位移场特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淑慧;安晋浅埋隧道开挖地表沉降及安全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宇;软土地区近距离下穿隧道盾构施工对地表沉降及既有隧道变形影响分析[D];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0年

3 刘永林;武汉地铁虎—名区间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4 陈伟;多层重复扰动开挖地表沉降预测与控制技术[D];中南大学;2011年

5 张少兵;黄土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地层变形规律监测及工程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刘强;盾构下穿建筑物沉降规律与远程自动监测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王星;城市地下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及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惠永川;渗流条件下辐条式刀盘盾构掘进面稳定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9 李方楠;复杂地层平行顶管的环境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蒲诃夫;复合地层中盾构隧道施工的环境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钧;市区基坑开挖施工的环境土工问题[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李进军,王显春,庄纪栋,黄茂松;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楼房基础的三维数值模拟[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3 齐震明;李鹏飞;;地铁区间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的控制标准[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潘海泽;蒋冰玉;黄涛;;Peck公式在天津隧道盾构施工地面沉降预测中的适用性分析[J];测绘科学;2010年03期

5 徐永福,孙钧;隧道盾构掘进施工对周围土体的影响[J];地下工程与隧道;1999年02期

6 易小明;张顶立;;浅埋大跨隧道下穿建筑物时的变形控制标准[J];都市快轨交通;2008年06期

7 岳顺;代高飞;皮文丽;;浅埋大跨连拱隧道的变形监控及数值模拟[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8 胡学兵;马建清;李勇;谢峰;;密集建筑群下城市浅埋大跨隧道设计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07年S1期

9 沈培良,张海波,殷宗泽;上海地区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地面沉降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张平良;方信贤;张运良;安永林;;基于地表沉降控制标准的隧道施工安全评估[J];铁道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t,吴开成,庄一舟,朱晗迓;某展厅框架结构裂缝的有限元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5期

2 田洁,王克成;框架结构和半无限地基系统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研究[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3 胡建眭;;浅谈框架结构局部多层整体施工工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36期

4 俞盛锷;框架结构的整体稳定计算[J];化工设计;2000年04期

5 姬慧;框架结构基于材料延性的多目标优化设计[J];山西建筑;2001年01期

6 夏长青,毛益松,吴克刚;框架结构楼房连续折叠单向倒塌爆破[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1年S1期

7 孙晔青,黄玲;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侯克鹏,雷劲松,姚激;框架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加固减振的研究[J];四川建筑;2001年03期

9 黄庆丰;框架结构二阶位移效应数值解[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李玉洁;;浅议框架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国;;框架结构爆破倒塌的有限元动态模拟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陈虬;万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随机有限元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3 王群;袁平;吴知丰;;框架结构弯剪模型的参数识别法[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4 朱志广;;抗震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分析及施工质量控制分析[A];2014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5 崔玉红;聂永安;严宗达;吴国有;;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计算[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6 安东亚;施卫星;田炜;;某框架结构改造前后动力测试对比研究[A];2013年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谭宽仁;;框架结构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控措施分析[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张玉明;边广生;孟少平;;平面形状为圆环形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温度应力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9 倪长辉;阎军;程耿东;郭旭;;精确频率约束下框架结构的尺寸优化[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10 毛呈龙;叶献国;魏常军;;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创平办;搭好创平框架促进工作开展[N];韶关日报;2013年

2 记者 李雪竹;四川 督查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构建[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

3 李静华;木框架结构 风光无限[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4 安国强邋于海涛;青岛客站框架结构主体施工进入冲刺阶段[N];人民铁道;2007年

5 梦觉;用DreamWeaver快速搭建框架页面[N];电脑报;2001年

6 天津大学 于庆荣;约束混凝土柱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优势[N];中国建材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玉 陈莹;“海螺”,嘹亮,“门式框架”矗立[N];广东科技报;2012年

8 吴朝红;如何保证钢筋在框架结构中的施工质量[N];广东建设报;2000年

9 蔡军 林国赞 特约记者 张军;轻型木框架建筑[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10 邵源;独立阐释学习型社会[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袁景;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破坏仿真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3 张大帅;新型多孔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4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许卫晓;阶梯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年

6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7 田明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期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刘铁;套建增层框架结构房屋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及实践[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黄思凝;外廊式RC框架地震破坏及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10 何庆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平;随机地震激励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宁超列;基于纤维铰模型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刘春良;桁架和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建波;回字形超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温度应力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杨仁孟;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6 林希;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结构抗震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7 孙鹏;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温变复合效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周爱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数值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姚婉春;基于住宅产业化的部分装配式框架结构技术的应用[D];华侨大学;2012年

10 吴晟;设置分灾框架的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39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139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8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