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沥青碎石封层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纤维沥青碎石封层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纤维碎石应力吸收层 弯拉强度 剪切强度 配合比设计
【摘要】:目前纤维沥青应力吸收层配合比设计方法存在一些技术缺陷,由经验法或理论法确定的碎石、结合料用量往往不是实际工程中的最佳用量。提出采用低温弯曲试验峰值弯拉强度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纤维撒布量,以直剪试验峰值剪切强度确定最佳碎石撒布量,经室内复合梁疲劳试验和vialit脱石率试验验证,该法具有较好的技术优越性。
【作者单位】: 通辽市交通工程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478095) 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科技项目(20113187721260)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0前言纤维碎石封层能够吸收裂缝部位的集中应力,防止沥青路面形成反射裂缝,同时兼有防水、粘结层的作用,既提高了路面使用寿命、降低了养护费用,又节能环保[1-2]。但是,要想实现纤维碎石封层在抗裂、防水、抗疲劳等方面的作用,核心是配合比设计[3-4]。美国很多州(如密歇根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栗培龙;张争奇;李洪华;王秉纲;;沥青混合料汉堡车辙试验条件及评价指标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1年01期
2 郭玉伟;李艳春;;同步碎石封层设计中粘结料最佳用量试验研究[J];公路工程;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斌;沙红卫;;重冰冻区同步碎石封层设计优化与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年11期
2 梁俊锋;;SBS复合橡胶改性沥青层间粘结性能研究[J];建设科技;2014年Z1期
3 王奎;;同步碎石封层技术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年14期
4 王志祥;何创;李建阁;;SBS-SBR复合改性乳化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J];石油沥青;2015年02期
5 刘玉露;胡万欣;胡怡玮;;基于多属性群决策层次分析的预防性养护措施决策研究[J];公路工程;2014年05期
6 赵庆权;;硅藻土与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工程;2014年06期
7 游金梅;;多聚磷酸以及多聚磷酸与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工程;201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东彪;橡胶颗粒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2 宋帅;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素丽,许福文,李桂芝;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研究及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J];公路;2005年06期
2 顾海荣;;碎石封层中沥青和碎石用量的计算方法[J];公路;2008年04期
3 彭波;袁万杰;陈忠达;;用车辙系数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2期
4 乌延玲;;同步碎石封层脱石率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年07期
5 周亮;栗培龙;邱欣;袁捷;周正峰;;饱水状态对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4期
6 覃峰;包惠明;;同步碎石封层脱石率的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8年05期
7 刘红瑛,林立,任伟,张涛;沥青混合料高温车辙评价指标的研究[J];石油沥青;2003年04期
8 李兵;郑南翔;;同步碎石应力吸收层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J];公路工程;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洲;陈生义;毕治国;;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6年01期
2 陈佩林;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简介[J];广东公路交通;1995年02期
3 郭娜;孙燕翔;;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浅述[J];科技信息;2006年S3期
4 吴俊;;水泥-乳化沥青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11期
5 顾世安;;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年09期
6 李蓬;;彩色稀浆封层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7 魏如喜;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J];国外公路;2000年05期
8 杨士敏,罗福兰;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0年05期
9 张新新;白延涛;;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探讨[J];科技风;2010年02期
10 饶志勇;吴传海;方扬;;广东省沥青路面级配及配合比设计方法探讨[J];广东科技;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魏如喜;;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2 钟考明;;沥青砼配合比设计方法探讨[A];海南省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国栋;;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探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6卷)[C];2012年
4 梁立军;曹艳民;孙红胤;;浅谈钻孔桩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徐敏;;改性沥青SMA-1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瑞燕;道路水泥—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4年
2 岳卫民;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法及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46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46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