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穿越断层破碎带深埋隧道围岩失稳的突变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11 07:24

  本文关键词:穿越断层破碎带深埋隧道围岩失稳的突变理论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深埋隧道 断层破碎带 失稳 突变理论 综合刚度比


【摘要】:在分析隧道开挖引起断层破碎带围岩失稳的基础上,认为深埋隧道断层破碎带围岩的失稳是一种突发破坏现象。根据总势能原理,建立了穿越断层破碎带深埋隧道围岩失稳尖点突变模型,推导出失稳的力学判据条件。分析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围岩的突发失稳与几何-力学参数ζ和综合刚度比k相关。最后以建中隧道修建过程中的三处典型断层破碎带为例,运用建立的尖点突变模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施工围岩情况一致。研究成果可为预防深埋隧道围岩失稳、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支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51134001,U12342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308036)
【分类号】:U451.2
【正文快照】: 引言断层破碎带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其分布区段极易出现拱顶塌方、大变形、突水突泥等工程事故,给施工带来重大损失[1]。围绕此问题,国内外相关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但其结果差强人意,其根本原因是断层破碎带经历过长期地质构造作用,其非均质性、非连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心飞;王文广;刘新荣;康勇;;隧道围岩失稳的突变理论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2 张连成;黄俊;;广福公路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治[J];公路交通技术;2007年02期

3 李德武;;断层破碎带隧道衬砌静力稳定性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1年02期

4 秦四清;斜坡失稳过程的非线性演化机制与物理预报[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11期

5 祝云华;刘新荣;黄明;李晓红;舒志乐;;深埋隧道开挖围岩失稳突变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艳峰;吴亚平;;深埋长大高速铁路隧道阻塞比对温度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2 于德海;彭建兵;;边坡演化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关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秦四清,王思敬;斜坡滑动失稳演化的非线性机制与过程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5年03期

4 罗红明;唐辉明;胡斌;余波;;基于突变理论的反倾层状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6期

5 姜永东;鲜学福;郭臣业;;层状岩质边坡失稳的燕尾突变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6 姜永东;鲜学福;杨钢;周军平;;层状岩质边坡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7 孙强;刘天霸;秦四清;李厚恩;张晓科;;斜坡失稳的燕尾突变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6期

8 杨继红;董金玉;郝小红;刘汉东;刘海宁;;岩体应力应变曲线转型的孔压效应与降雨滑坡的机制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5期

9 钱海涛;谭朝爽;孙强;;基于破坏概率的岩土试件剪切破坏角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10 周小平;钱七虎;张永兴;杨海清;;基于突变理论的滑坡时间预测模型[J];工程力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羌培;周文波;;利用椭圆脐点突变模型预测盾构隧道施工期地面过大沉降[A];2010’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强;张小宝;秦四清;杨继红;;关于边坡非线性研究的几点思考[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3 孙强;秦四清;杨继红;李曼;;应变软化介质本构方程的参数求解[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贺俊征;贺可强;闫勇山;刘健康;;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动力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继红;秦四清;杨省伟;;岩体应力应变曲线的围压及孔压效应和降雨触发滑坡的机制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孙强;王媛媛;胡秀宏;;地下水作用下斜坡燕尾突模型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7 闫长斌;路新景;吴伟功;王贵军;张一;;含层间剪切带复合岩体失稳机制的突变理论分析[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李国梁;秦四清;薛雷;韩超;泮晓华;;基于脆性岩石破裂过程中特征点的能量密度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聪;边坡变形与稳定性演化预测预警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王东;露井联采逆倾边坡岩移规律及稳态分析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3 沈强;山区高速公路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监测与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4 赵志峰;基于位移监测信息的岩石高边坡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赵志刚;煤与瓦斯突出的耦合灾变机制及非线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卫兵;考虑岩土材料流变特性的强度折减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7 曾裕平;重大突发性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王晓玢;突变控制方法及其在船舶运动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9 王迎超;山岭隧道塌方机制及防灾方法[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杨峰;浅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桂海;基于突变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评价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邓环宇;悬空采场底板结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风云;隧道塌方风险预测与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王勇;含软弱夹层隧道结构受力特征和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杨绪祥;基于能量释放率的地下工程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许春青;滑坡预测预报模型比较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吴永康;基于混沌支持向量机的采动地表变形分析及预计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8 郑陈e,

本文编号:1170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70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6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