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岩溶发育地质模型的隧道地质预测

发布时间:2017-11-13 02:21

  本文关键词:基于岩溶发育地质模型的隧道地质预测


  更多相关文章: 岩溶 超前地质预报 岩溶发育地质模型 隧道工程


【摘要】:为更加系统全面预测和了解可能在隧道施工中遇到岩溶,根据岩溶发育规律和特点,建立了岩溶在水平岩层、倾斜岩层、背斜岩层、向斜岩层地质构造条件下不同节理发育程度和不同位置隔水层情况下的岩溶发育地质模型,根据隧道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利用地质模型判断未开挖岩层中的岩溶发育类型、规模等情况,并结合物探和超前钻探等方法实现隧道未开挖段岩溶的超前预报。实际揭露岩溶情况与预测结果对比表明,岩溶发育地质模型可以从宏观上比较准确地预测隧道未开挖段的岩溶发育情况。
【作者单位】: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铁二局集团公司;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SWJTU11ZT33)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955)
【分类号】:U452.11
【正文快照】: 1引言中国可溶岩层分布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如图1),遍及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北方主要分布在山西高原及邻近省区,南方主要分布在西南的云、贵、桂,以及川、鄂、湘部分地区[1]。贵州处于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区的中心地带,全省碳酸盐分布面积129 600 km2,碳酸盐类岩石的分布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兵;;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岩溶灾害的工程处治技术[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阳;苏维词;丁坚平;;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2 周峗;李华庆;梁厚宽;胡顺;;毕节市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措施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3 李营刚;蒋勇军;单楠;;基于RS·GIS的重庆南川市石漠化现状及敏感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4 李永新;;藻类在黄龙钙华景观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5 张远海;黄保健;艾琳·林奇;;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喀斯特特征和自然遗产价值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6 曹欢;苏维词;范新瑞;;浅析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子及评价指标——以毕节地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0期

7 杨晓燕,袁仁茂,陈锁忠;南京栖霞山地区岩溶地面塌陷成因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8 张加桂;河谷斜坡带泥灰质岩石区地貌对岩溶的控制机理——以三峡地区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3期

9 董贵明;束龙仓;田娟;季叶飞;;西南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流运动数值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柏瑾;周游游;黄敏;;中国喀斯特洞穴生态旅游开发评价[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福地;;水平旋喷加固在厦深铁路梁山隧道断层突水涌泥段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成亮;铁路隧道岩溶突水灾害风险识别与预警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然;鄂西南岩溶洞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任世川;滇中阳宗海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脆弱性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静;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法律问题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赛;个旧锡矿高峰山矿段开采期渗流场数值模拟及涌水量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马铭嘉;云南普者黑岩溶地貌特征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吴俊;昆明盆地北部泉水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向志勇;邵阳县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郝永艳;三给地垒岩溶地下水系统及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钟福平;许家沟泉域岩溶水开发对泉流量影响的数值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10 于佳音;重庆岩溶槽谷区坡改梯和利用自然地块生产的对比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传年;;岩溶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应用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2 张成平;张顶立;叶英;骆建军;;高压富水岩溶隧道注浆机理及作用效果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3 傅中文;舒磊;谢卫民;;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中典型岩溶处理措施[J];山西建筑;2009年07期

4 金新锋;夏日元;梁彬;;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岩溶突水来源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2期

5 王梦恕;对岩溶地区隧道施工水文地质超前预报的意见[J];铁道勘察;2004年01期

6 刘志刚,刘秀峰;TSP(隧道地震勘探)在隧道隧洞超前预报中的应用与发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8期

7 李术才;李树忱;张庆松;薛翊国;丁万涛;钟世航;何发亮;林玉山;;岩溶裂隙水与不良地质情况超前预报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8 林传年;李利平;韩行瑞;;复杂岩溶地区隧道涌水预测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际岩溶中心落户桂林[J];地球学报;2008年02期

2 袁道先;;岩溶动力学理论的发展与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成立[J];中国岩溶;2009年02期

3 闫志为;王敦球;陈贵英;;立足区域特色和社会需求,发展广西的岩溶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4期

4 张之淦;现代岩溶学地位与创新领域[J];中国地质;2000年10期

5 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6 屠福河;我国岩溶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J];浙江水利科技;2001年05期

7 陈长磊,罗志强;岩溶地区桥桩工程的事故分析与防治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付均强;岩溶地区桥桩工程的事故分析与防治[J];交通科技;2003年01期

9 林卫新,罗志强;岩溶地区桥桩工程的一般事故分析与防治[J];中南公路工程;2004年03期

10 付均强;;岩溶地区桥桩工程的事故分析与防治[J];山西建筑;2007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忠诚;裴建国;夏日元;张美良;熊康宁;雷明堂;;岩溶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A];2008—2009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2 冯明权;樊长华;刘丽;龙三;;用聚类法分析岩溶系统的初步探讨[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3 袁道先;刘再华;曹建华;章程;裴建国;;不同地区岩溶动力系统监测[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4 刘汝明;;云南砚平高速公路岩溶的勘察与处治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张小路;王卫民;王钟;;岩溶地区水库查漏的地球物理技术[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方怀霞;欧湘萍;周伟;曾舜;;浅谈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岩溶勘察新技术[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7 陈建华;杜引光;;岩溶地区桩基设计探讨[A];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筠;郭明;;贵州岩溶地区筑路石材性能与沉积环境关系初探[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卢耀如;;略谈岩溶(喀斯特)及其研究方向[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10 李苍松;王石春;陈成宗;;岩溶地区铁路工程地质研究[A];中国铁道工程地质世纪成就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黄松龄;广西重建岩溶地区生态[N];中国环境报;2001年

2 记者 于莘明;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揭牌[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陈张;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挂牌[N];桂林日报;2008年

4 记者 骆展胜;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挂牌成立[N];广西日报;2008年

5 刘振国 田雪莲;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广西挂牌[N];人民政协报;2008年

6 记者 于莘明;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揭牌[N];科技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田雪莲;从全球视野研究岩溶科学[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8 部讯;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落户桂林[N];中国矿业报;2008年

9 记者 王奇;重庆岩溶地区地下水勘查首战告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唐先武;岩溶地区须重视可持续发展[N];科技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宜章;岩溶和空区上方地基承载特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李勇峰;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吴郭泉;广西岩溶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4 陈强;岩溶储气长隧道工程地质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李苍松;岩溶地质分形预报方法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吴耿;西南岩溶地区典型植物适应岩溶高钙环境的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伟;拟建普朗铜矿尾矿库库区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及工程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马文涛;高速铁路岩溶路基综合勘察治理技术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石红鸽;岩溶地区生态防排水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沙丽;复杂条件下岩溶探测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张艳奇;岩溶地区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吴松明;中铝贵州分公司赤泥堆场岩溶渗漏分析及防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伟;岩溶对桥梁地基稳定性分析及注浆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汤新福;岩溶地质特征与路基岩溶病害调查及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杨永峰;泸沽湖机场工程区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及工程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燕俊;岩溶地区组合型基础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78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78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b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