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低碳视角的透水慢行系统结构生态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17-11-17 01:25

  本文关键词:基于低碳视角的透水慢行系统结构生态效果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透水路面 试验 慢行系统 生态效果 低碳视角


【摘要】:为完善透水慢行系统结构生态效果评价体系,通过渗透系数试验、现场渗透试验、吸声系数试验及路面温度调查,研究透水慢行系统的排水效果、降噪效果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并提出相应分级标准。结果表明:透水慢行系统生态效果明显,沥青混合料的渗透系数随空隙率和连续空隙率的增大而增大;无砂混凝土与级配碎石叠合基层的渗透速率最快,级配碎石基层次之,水泥稳定碎石和级配碎石叠合基层最慢;沥青混凝土吸声系数峰值与均值总体随空隙率增大而提高,相同连续空隙率下,小粒径吸声优于大粒径,相同空隙率下小粒径性能反而下降,透水性混凝土的吸声系数随空隙率增大而增大;透水路面路表与中面层温度差值远远大于其他几种路面结构。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4G1211003)
【分类号】:U416;U417.3
【正文快照】: 0引言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中,城市地表逐步被建筑物和混凝土等阻水材料硬化覆盖,形成了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目前城市路面(城市道路、厂房小区公园等路面)基本都为阻水材料,且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较大[1-4]。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平整的道路虽然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但这些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云美萍;杨晓光;李盛;;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J];城市交通;2009年02期

2 秦健;孙立军;;沥青路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8期

3 杨文娟;顾海荣;单永体;;路面温度对城市热岛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3期

4 石宝林;欧阳斌;李忠奎;陈建营;喻洁;;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模式及政策取向[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6期

5 苏城元;陆键;徐萍;;城市交通碳排放分析及交通低碳发展模式——以上海为例[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3期

6 董祥;沈正;;我国城市道路透水路面建设的工程选址与类型选择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王晓华;于明明;王朝辉;;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横断面优化体系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年01期

8 王朝辉;李彦伟;杨露;杜群乐;胡素敏;;Tourmaline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降温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4年11期

9 解晓光;徐勇鹏;崔福义;;透水路面对路表径流污染的控制效能[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玉宏;城市绿色交通论[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正;董祥;肖又元;;城市道路透水性路面工程选址与类型选择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2 莫轻兵;张波;李广阔;;沥青路面非线性瞬态温度场数值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3 喻文兵;李双洋;冯文杰;易鑫;;道路融雪除冰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冰川冻土;2011年04期

4 陈圣迪;陆键;;城市慢行交通的系统障碍与理性破解——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1年04期

5 王玉娜;;人本位的慢行交通在市政建设中的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10期

6 刘莹;罗辑;吴阅辛;;基于人本位的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细节设计研究[J];城市规划;2011年06期

7 陈富坚;钟世云;;沥青路面泛油现象的材料学原理[J];工程力学;2009年S1期

8 嵇玮;叶如海;;南京市鼓楼片区慢行单元规划[J];规划师;2012年04期

9 开前正;刘干斌;张军军;杨锋;;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热反射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1年02期

10 艾长发;邱延峻;毛成;兰波;;不同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大温差温度行为分析[J];公路;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英;丁德平;李迅;尹志聪;韩超;;相似离度在北京市道面结冰预报中的初步应用[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2 桂昆鹏;徐建刚;张飞;;基于道路共享理论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涛;;交通性景观道路的慢行空间设计探析——以武汉常青路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汪鸿山;解晓光;冯德成;;透水性路面过滤层材料的去污效果评价[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5 张爱英;丁德平;李迅;尹志聪;韩超;;相似离度在北京市道面结冰预报中的初步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6 田华;陈辉;吴昊;李军;王志;狄靖月;;基于地表热量平衡方法的全国地表温度模型研究[A];S12 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C];2012年

7 单博文;罗辑;罗良浩;;哈尔滨市中心区慢行系统规划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8 王婧;;非机动型交通模式的机动性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9 冯涛;李迅;丁德平;;高速公路路面温度数值模拟及敏感性试验[A];城市气象论坛(2012年)·城市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12年

10 韩凤伟;张志丹;黎小艳;;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勋;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李海滨;基于半刚性基层适应性的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石宝林;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吕得保;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艾长发;高寒地区沥青路面行为特性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顾海荣;同步碎石封层设备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郑元勋;沥青路面动态弯沉及反算模量的温度修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黄勇;路面融雪化冰及太阳辐射吸热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罗苏平;高温多雨地区沥青路面病害环境与多场耦合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郑传峰;柔性基层沥青稳定碎石矿料接触面细观强度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莱;透水透气性材料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张其践;沥青混凝土路面温度与老化梯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胡喜含;现行西湖景区慢行系统分析与游客体验评价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任少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公路策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杨书景;晋阳湖地区转型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周建琴;城市慢行交通友好性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庞丽;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环境友好型物流系统模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张莽;包头市发展绿色交通的政策选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王秋云;沪宁高速公路高、低温胁迫的模拟试验和数值预报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王宣懿;沥青路面大中修工程结构转换及适用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雁;魏庆朝;邱青云;;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申金升;奥运与建设北京绿色城市交通[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3 毛寿龙;卢海燕;;城市公交公益化的价值取向与发展的多元战略[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何玉宏;;在管理创新中实现城市交通发展的良性循环[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何玉宏;;试论城市交通的运行、特性及其功能[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曹雪娟;唐伯明;朱洪洲;;降低沥青路面温度的热反射涂层性能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郭仪南;张宏超;王健;路贺伟;;城市热岛效应对沥青路面温度场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8 王忠武;论科学发展观的结构与功能[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9 ;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J];城市车辆;2004年03期

10 陆化普;毛其智;李政;贺克斌;帅石金;张希良;;城市可持续交通:问题、挑战和研究方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如松;[N];光明日报;2004年

2 暨南大学医学院伤害预防与控制中心教授 王声ng;[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木莲;多孔混凝土排水基层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矗;透水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D];长安大学;2009年

2 叶林明;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3 刘灿伟;我国低碳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赵亮;城市透水铺装材料与结构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玲;王淑红;;空隙率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李丽民;;基于空隙率下的我国高速公路早期破坏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黎霞;王宁辉;李闯民;;大空隙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测量方法的评价与分析[J];中外公路;2008年03期

4 刘阳;黄进;伍杨芳;范拟蓝;;浅述表干法测空隙率精度的控制[J];湖南交通科技;2013年01期

5 沙庆林;空隙率对沥青混凝土的重大影响[J];国外公路;2001年01期

6 徐慧宁;谭忆秋;李晓民;马韶军;;级配曲线走向与沥青混凝土空隙率关系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2年03期

7 曹晓岩,王哲人;寒区高速公路沥青表层的空隙率[J];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8 郭猛;孙薇;;空隙率对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路用性能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7年34期

9 李文深;;沥青路面水损坏与空隙率的相关性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5期

10 胡苗;祁锋;杨红;;空隙率对沥青混凝土性能影响的模型研究[J];中外公路;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魏耀东;刘仁桓;时铭显;;负压差立管内气固两相流的空隙率分布模型[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郭文生;;沥青混凝土路面渗水临界空隙率的研究[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苍松;何发亮;丁建芳;;应用三重空隙介质理论进行圆梁山隧道岩溶涌水量及水压预测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素仙;酒类包装空隙率不得超过55%[N];科技日报;2008年

2 张琳;江淮近八成湿地驳岸设计不科学[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珍瑞;基于LS-SVM的气液两相流参数测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健;空隙率和渗透性对季冻区沥青路面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程文娟;气泡羽流空隙率的计算及其不稳定规律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3 项星玮;基于“空隙”差异的建筑“编织”物理透明性及其背后的现象透明性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年

4 彭佩星;油气两相流空隙率测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王少锋;地下煤火空间特性及治理过程管理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邢明亮;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94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94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7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