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体-隧道群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响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土体-隧道群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响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隧道工程 地震响应 参数分析 土-隧道群动力相互作用体系
【摘要】:针对新出现的土-隧道群相互体系,以某实际紧邻多孔交叠盾构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建立了土体-隧道群相互作用体系计算模型,通过全面的参数分析探讨了该复杂体系的地震响应规律。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体方面(土的分层特性)和隧道方面(隧道的半径、空间间距、埋深),并采用等价线性化方法考虑了土体的非线性特性。结果表明:隧道的半径、埋深和空间间距对场地土和隧道的地震响应影响显著;对于复杂的土体-隧道群体系而言,由水平地震动引起的土体竖向加速度响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20840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4-IV-088) 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科研项目(201417)
【分类号】:U452.28
【正文快照】: 0引言地下结构的存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附近场地土的动力特性,从而影响临近地表结构在地震时的安全性。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型复杂地下结构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探讨大型复杂地下结构对周围场地土以及地表临近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各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何伟;陈健云;于品清;;地下结构开发对场地地表反应谱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2 陈健云;何伟;徐强;李静;;地下结构对场地和地表建筑地震响应影响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3 楼梦麟,潘旦光,范立础;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中侧向人工边界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7期
4 梁建文,张浩,Vincent WLee;地下洞室群对地面运动的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5 陈国兴,庄海洋,徐烨;软弱地基浅埋隧洞对场地设计地震动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6 梁建文;李艳恒;Vincent W Lee;;地下洞室群对地面运动影响问题的级数解答:SH波入射[J];岩土力学;2006年10期
7 王国波;徐海清;于艳丽;;“群洞效应”对紧邻交叠盾构隧道及场地土地震响应影响的初步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庆;项宗方;;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2 何伟;陈健云;于品清;;地下结构开发对场地地表反应谱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3 潘旦光;楼梦麟;;河谷地形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4 庄海洋;陈国兴;;双洞单轨地铁区间隧道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5 楼梦麟;邸龙;;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双层柱面网壳在多点输入下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6 楼梦麟;宗刚;牛伟星;陈根达;;土-桩-钢结构-TLD系统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6期
7 梁建文;李帆;刘中宪;;地铁隧道群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2期
8 陈健云;何伟;徐强;李静;;地下结构对场地和地表建筑地震响应影响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张如林;楼梦麟;徐奴文;;圆形地下连续墙场地动力反应分析的子结构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10 杨宇;;楔形地形对入射波散射解析研究进展[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GREEN'S FUNCTION FOR SCATTERING OF SH WAVES BY ELLIPTICAL CAVITY IN HALF-SPACE[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Symposium on Piezoelectricity,Acoustic Waves and Device Applications[C];2010年
2 白建方;楼梦麟;;基于约束模态综合法的土层等效线性化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3 白建方;楼梦麟;;考虑局部非线性的复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约束模态综合法[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4 乔冠东;楼梦麟;;大型沉井基础地震反应分析中侧向边界的影响[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5 梁建文;张季;巴振宁;;层状半空间中洞室群对地震动的时域放大作用[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6 卢子牛;;探析地表建筑对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伟;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及其与地表建筑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孙海峰;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李帆;地铁隧道群对地震动的影响[D];天津大学;2008年
4 李育枢;山岭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邸龙;复杂条件下大跨度空间柱面网壳结构的抗震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申跃奎;地铁激励下振动的传播规律及建筑物隔振减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王国波;软土地铁车站结构三维地震响应计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白建方;复杂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并行有限元方法[D];同济大学;2007年
9 刘金云;软弱土层输水隧道地震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赵嘉喜;SH波作用下界面脱胶圆形夹杂与界面裂纹的相互作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润萌;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工程损伤及岩土失效扩展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樊强;半无限土体的数值模拟及动力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姚军;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4 米枢;地铁车站对地震动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0年
5 李杰;地震作用下细长结构对桩基的反馈作用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陈健琦;层状半空间中双洞室对斜入射平面SV波的三维散射[D];天津大学;2012年
7 高扬;盖挖逆作法施工地铁隧道的力学性能及抗震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王一功;特殊场地上的土-结构共同作用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邓晓红;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桥墩抗震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杨小汝;白马隧道施工监测及边坡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七虎;岩土工程的第四次浪潮[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何伟;陈健云;于品清;;地下结构开发对场地地表反应谱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3 袁晓铭,廖振鹏;圆弧形凹陷地形对平面SH波散射问题的级数解答[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3年02期
4 杨伟林,陈国兴,严新育,高志兵;软土地基深开挖对场地设计地震动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3期
5 梁建文;李帆;刘中宪;;地铁隧道群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2期
6 梁建文,张浩,Vincent W Lee;地下洞室群对地面运动影响问题的级数解答——P波入射[J];地震学报;2004年03期
7 林利民;陈健云;;软土中浅埋地铁车站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8 陈志刚,刘殿魁;椭圆孔对SH波散射的远场解[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陈国兴;上体-结构体系地震性能研究[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10 陈国兴,杨伟林,严新育;南京河西地区软土场地地震动参数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孔戈;盾构隧道地震响应分析及抗减震措施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雪珠;南京及其邻近地区新近沉积土的动力特性和砂土震动液化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海荣;桩—土—上部结构(桥墩)—流体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J];桥梁建设;199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时如;桩—土介质—桥梁墩柱相互作用体系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15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215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