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沥青中SBS含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本文关键词:改性沥青中SBS含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SBS含量 灰色关联度分析 SBS改性沥青 性能指标
【摘要】:为分析性能指标随SBS含量的变化趋势及敏感性,避免由单个指标确定SBS含量所带来的偏差较大的问题,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沥青针入度、软化点、5℃延度、弹性恢复、135℃运动黏度等性能指标与SBS含量的关联性,从而确定改性沥青的SBS含量控制关键指标,并综合关联度高的指标来确定SBS的含量。结果表明改性沥青性能与SBS含量有着相关性,SBS含量对沥青的135℃运动黏度、弹性恢复、软化点、延度、针入度均有影响,其中对135℃运动黏度影响最为显著,沥青的软化点、弹性恢复、135℃运动黏度等指标与SBS含量有着较高的关联度。建立了基于软化点、弹性恢复、135℃运动黏度等性能指标的改性沥青中SBS含量的确定方法,其误差小于4%。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延安新区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晋江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河南中州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0引言SBS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感温、高温抗变形和低温延展性能,显著地提高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在我国高速公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SBS改性沥青的优良性能来源于SBS改性剂,因此改性沥青中的SBS含量将直接决定其使用性能[1-2]。然而当前尚无关于分析及检测改性沥青中SBS含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曹雪娟;雷运波;;SBS热氧老化动力学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赵朝辉,玄明琴,丛玉凤,刘政,魏毅,廖克俭,闫峰;灰色系统理论在SBS改性沥青中的应用[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李宇峙;徐敏;黄云涌;颜奇;;钢桥面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铺装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3期
4 赵永利;顾凡;黄晓明;;基于FTIR的SBS改性沥青老化特性分析[J];建筑材料学报;2011年05期
5 李立寒;沥青性能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分析[J];石油沥青;2000年03期
6 李炜光;周巧英;李强;颜录科;孙增智;;SBS测试方法及机理研究[J];石油沥青;2010年05期
7 黄卫东,孙立军;SBS改性沥青的混合原理与过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8 梁乃兴,李明国;SBS改善沥青路用性能及机理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孜军;灰色系统基本方法及其在矿井通风中的应用[J];四川有色金属;1996年03期
2 彭建政;何广杰;周灵源;;灰色聚类方法在建筑结构鉴定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3 梁本亮;刘建新;;基于灰色关联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因子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4 杨攀;张宇;;灰色控制系统理论在火灾预测中的应用[J];安防科技;2006年03期
5 项伟;周加来;;安徽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程亮;;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7 孙洪美;焦传兵;李永胜;张蒙蒙;臧德奎;;山东省紫薇品种观赏价值的灰色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8 刘国璧;袁宏俊;孙群;孟涛;;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刘翔110m栏成绩预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潘友仙;过建春;;海南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肖懿群,唐家驹;灰色预测超前质量控制[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玉顺;;临川县小麦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2 施式亮;伍爱友;;GM(1,,1)模型与线性回归组合方法在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郑作亚;卢秀山;陈永奇;;附有指数系数的灰色模型及其在实时GPS卫星钟差预报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静;;消防指挥决策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5 张欣海;李智毅;王建锋;;灰色聚类方法在山区城市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6 敖文波;夏斌;胡光道;;模糊综合评判在航空伽玛能谱参数解释评价中的应用[A];泛珠三角港澳台地区地球物理研讨平台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梅波;;三比值法与灰关联分析法在色谱分析技术中的运用[A];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优秀论文集[C];2010年
8 蔡求源;崔斌;乔辉;;气象因子对万寿西宫子站周边空气质量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9 胡永梅;;灰色系统GM(1,1)模型在煤矿瓦斯涌出量预测中的应用[A];节能减排论坛——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专刊[C];2008年
10 闵瑞;肖新平;;武汉市高新区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建军;基于提速线路TQI的轨道不平顺预测与辅助决策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黄光东;基于智能算法的滑坡稳定性建模与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魏晋宏;预测控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雷军;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赵俊;结构健康监测中的测点优化布置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冯启高;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及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8 罗文柯;上覆巨厚火成岩下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防治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李振霞;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王珏;机场沥青道面施工质量变异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伍;杉木树矿井瓦斯地质规律及瓦斯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黄丹;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宇轩;电子信箱的可用性实验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科;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分析与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5 叶公伟;基于模糊优选的PPP项目特许权决策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井锋;大连市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新艳;企业持续成长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庞大芳;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技术及其在屯兰矿的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9 郑如岩;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室内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雷康;软土路基沉降的组合预测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荣根;肖春霞;蔡绪福;李光宪;;苯乙烯类塑料耐老化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8年03期
2 徐惠生;;改性沥青红外光谱分析[J];安徽化工;2007年01期
3 钱春香;解建光;王鸿博;;SBS和SEBS改性沥青及混合料抗老化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孙大权,仲崇民,廖克俭,闫锋,魏毅;我国改性道路沥青发展状况[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5 张力,陈仕周;钢桥面铺装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公路;2001年01期
6 李宇峙;徐敏;李家庆;张平;;环氧树脂混凝土路用性能及其钢桥面铺装施工工艺研究[J];公路;2008年10期
7 黄卫,胡光伟,张晓春;大跨径钢桥面沥青混合料特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2期
8 肖鹏;马爱群;;SBS物理改性沥青与化学改性沥青性能对比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9期
9 关永胜;迟占华;宗海;;大跨径钢桥桥面铺装早期病害分析及对策[J];中外公路;2005年06期
10 周立新;;抗氧剂对SBS老化行为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明国;聚合物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及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2 杨树人;温拌添加剂对沥青和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介杰,文军,林艳华;国产改性沥青在路面上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2年02期
2 王丛愚,张岩,张海涛;简论改性沥青[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2年03期
3 马健萍,李豁,孙长新,李明耀,高再锐;新的改性沥青设备与加工技术[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2年02期
4 吴建国;改性沥青挥发份提取工艺的改进[J];青海交通科技;2002年03期
5 焦景波,稽立新;改性沥青基本性能浅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5期
6 孙宏斌,西庭玉;改性沥青专用研磨机[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7期
7 张雪峰,史云龙,刘宝丰;改性沥青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8期
8 鲍伟 ,梁庆韬;浅谈我国改性沥青业的超常规模发展[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3年04期
9 陈华鑫,卢军,彭廷,胡长顺;改性沥青的粘度特性和施工温度控制[J];石油沥青;2003年04期
10 郭银生,陈红彪;改性沥青简易气压喷洒罐加工方法[J];铁道建筑技术;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婉利;俞华信;罗望群;王玲;陈定利;;改性沥青新产品研究开发[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徐希娟;原健安;;化学改性沥青的应用前景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3 郝培文;;改性沥青使用技术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林江;施张兴;金海山;林大根;;浅谈乳化改性沥青发展方向及生产技术关键[A];第五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孔宪明;;改性沥青的显微观测[A];建筑防水工程新技术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塑性体改性沥青、弹性体改性沥青两项新国标实施[A];全国第十四届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燕文;陈e
本文编号:1242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242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