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岩溶区路基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

发布时间:2017-12-02 03:08

  本文关键词:岩溶区路基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及加固处理


  更多相关文章: 路基 溶洞 附加应力 变形 数值模拟 加固处理


【摘要】:以湖南某岩溶区高速公路为工程依托,通过建立岩溶区路基下伏溶洞有限元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公路一级车道荷载作用、地下水影响以及采用碎石填充溶洞等3种工况下岩溶路基中附加应力分布及变形规律。结果表明:车道荷载作用下,溶洞拱圈土层与石灰岩岩层接触面处出现应力集中,溶洞顶面竖向位移达1.1 cm;在地下水影响下,车道荷载引起的地表和溶洞拱圈最大竖向位移分别减小了39%和28%;采用碎石填充溶洞后,车道荷载引起的地表竖向位移减小了57%,有效控制了下伏溶洞对路基稳定性影响。
【作者单位】: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分类号】:U416.16
【正文快照】: 我国岩溶现象分布广泛,高速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岩溶区。因此,岩溶地区路基处理成为高速公路建设成败的关键。岩溶区路基稳定除了要满足其承载力和路基顶板安全厚度等要求外,溶洞顶面的顶板或岩土层的变形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1-2]。因此,开展岩溶区溶洞及溶洞顶面岩土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健民;邓雄文;胡让全;;广州金沙洲岩溶区地下水位变化与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关系探讨[J];中国地质;2015年01期

2 罗根传;胡庆国;谭积青;;基于极限平衡法与强度折减法的高边坡过程稳定性分析[J];矿冶工程;2013年02期

3 何忠明;张力;王玲;崔波;姚陈宇;;通平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J];矿冶工程;2014年01期

4 王良川;;循环荷载作用下岩溶路基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矿冶工程;2014年03期

5 喻进辉;;强降雨作用下高路堑边坡安全系数变化趋势分析[J];矿冶工程;2014年03期

6 吴吉民;;关虎冲隧道监控量测与围岩稳定性分析[J];矿冶工程;2014年05期

7 林智勇;戴自航;;椭球状溶洞上方路基稳定性数值分析[J];土工基础;2013年06期

8 黎斌,范秋雁,秦凤荣;岩溶地区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9 阳军生,张军,张起森,张家生;溶洞上方圆形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10 曹文贵,程晔,赵明华;公路路基岩溶顶板安全厚度确定的数值流形方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金山;广州地铁隐伏型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及充填处理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臻旺;郑凯锋;苟超;刘鹏;;公路钢箱梁正交异性板桥面国内外规范荷载作用局部应力计算与比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2 张彬彬;曹万林;王海城;张建伟;;加固后的双曲拱桥承载力评估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3 杨爱武;;连拱拱桥结构设计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李凡;苏杰;;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钢吊箱三维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5 田帅;叶洪伟;高树山;费世江;;桥面铺装铁尾矿和炉渣隔热性能试验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张鲲;;拱形装配式涵洞的设计与应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刘之葵;刘宝臣;曹平;;岩溶地区岩土工程技术现状评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8 车平;黄宏伟;;相似理论在溶洞顶板稳定性数值分析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9 王旭东;李林;柳献;袁勇;吴小建;;盖挖施工荷载确定方法及邻近建筑结构变形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10 胡可;;“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形通道”联合作用体系计算[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少伟;游日;;超大跨径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拱式渡槽抗震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叶虔;刘镇;;复杂地质条件下基坑开挖与回填工程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丽芬;赵均海;高中俊;田宏伟;;混凝土简支梁桥面部分连续新型构造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杨雄;赵万强;曹_g;胖涛;;铁路隧道浅埋下穿机场滑行道的附加荷载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5 吴刚;;纪念碑式桥墩造型设计[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6 李梁峰;方家强;;钢筋混凝土刚架拱桥的震后加固设计及施工[A];2009GHMT第7届两岸四地工程师(台北)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石祥锋;汪稔;孟庆山;张家铭;;岩溶区溶洞顶板稳定性评价中力学参数的选取[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8 刘培贤;;浅谈卫河特大桥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施工方法[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9 陈策;钟建驰;;浮运沉井施工期在水流中的受力特性研究[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10 吉增晖;;钢筋混凝土桁架桥梁受损修复技术初探[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忠明;小浪底库区采空区稳定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文志;开采沉陷预计参数与角量参数综合分析的相似理论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余晓琳;自锚式悬索桥静力可靠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成琛;大跨径PC桥梁弯曲孔道有效预应力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程海潜;PC弯曲孔道内接触应力、预应力摩阻损失及张拉伸长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唐国斌;基于全寿命设计的混凝土箱梁桥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翠娟;超大跨径CFRP主缆悬索桥合理结构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荣霞;节段接缝剪切变形及其在桩—土—桥梁体系中的影响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潘永杰;铁路钢桥全寿命过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朝;箱形桥梁结构的半解析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辛保兵;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剩余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李杏;多跨简支梁桥面修补技术的数值模拟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伟;预应力连续箱梁桥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杨守梅;预制节段连续刚构桥梁成桥受力过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春永;混合梁斜拉桥关键技术问题及工程实践[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猛;桥梁拉索安全性能鉴定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姚盛丹;动水效应下拱桥的地震响应及船桥碰撞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李庆冰;橡胶水泥土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李静;某大跨上承式复合拱结构受力特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阶,徐容,刘绪华,敖建华,王彪;隧道顶部溶洞影响围岩稳定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2003年02期

2 史世雍;梅世龙;杨志刚;;隧道顶部溶洞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3 杨坪;叶为民;张亚为;;列车动力荷载作用下路基土动力变形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4 武科;马明月;李术才;;付家冲隧道监控量测与稳定性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5 赵明阶,敖建华,刘绪华,王彪;隧道底部溶洞对围岩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杨小礼,李亮,李克坤;上限有限元法及其在路堤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辜寄蓉,范晓,彭东;九寨沟地质灾害预测的空间分析模型[J];中国地质;2002年01期

8 张加桂,陈庆宣,蔡秀华;三峡地区泥灰质岩石中几种表生构造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J];中国地质;2003年03期

9 孟晖,张岳桥,杨农;青藏高原东缘中段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地质;2004年02期

10 王连捷;周春景;吴珍汉;廖怀军;孙东生;王薇;;用有限元极限平衡法分析边坡的稳定性[J];中国地质;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晔;赵明华;曹文贵;;桩基下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的强度折减法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铁雄;岩溶顶板与桩基作用机理分析与模拟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徐前卫;盾构施工参数的地层适应性模型试验及其理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叶英;岩溶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4 李扬;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我国公路交通发展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木群;岩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及岩溶处治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俞涛;地铁盾构隧道近接施工影响的数值模拟及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杨雄;南京长江隧道超大断面管片衬砌结构相似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邓家喜;广西典型岩溶发育区路基基底勘察及处治技术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5 彭川;岩溶隧道围岩与结构稳定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楠;大窑沟二号隧道围岩稳定性模型实验研究及数值分析[D];东北大学;2008年

7 孙金辉;覆盖型岩溶塌陷临界参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树庸;岩溶区四大工程地质问题综述[J];贵州水力发电;2001年04期

2 彭淑惠;李继红;;滇东岩溶区表层岩溶水源地特征及其开发利用[J];云南地质;2006年02期

3 米健;唐运刚;;岩溶形成机理分析及工程实践[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年05期

4 龚先兵;赵明华;杨明辉;吴立坚;;岩溶区桥梁基桩极限承载力的突变求解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11期

5 陈国亮;岩溶研究的经验与问题[J];铁道工程学报;1989年02期

6 蒋忠诚;21世纪的岩溶学暨石林旅游持续发展研讨会在云南石林召开[J];中国岩溶;2000年04期

7 佟立明;挖、冲、钻相结合施工岩溶区桩基[J];公路;2004年09期

8 李之达,李耘宇,胡晓敏;岩溶区桥梁钻孔灌注桩成孔理论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9 胡贺松;彭振斌;陈安;;平果铝平南赤泥堆场岩溶地质问题与防治技术[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10 胡柏学;杨明辉;袁铜森;赵明华;;基于变形控制的岩溶区基桩承载力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禹建强;;贵州省毕节地区水库岩溶坝基渗漏及灌浆处理[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2 郭纯青;;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赵明华;蒋冲;曹文贵;;岩溶区桩端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确定的突变模型[A];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禹建强;;毕节地区岩溶坝基渗漏及灌浆处理[A];工程地质勘察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1994年

5 邓艳;覃星铭;蒋忠诚;;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中土壤水分及岩溶效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郝九芝;;邢台市西部岩溶区饮用水保护分析[A];2013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王洪涛;;论岩溶区的水土保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蒋忠诚;;西南石山地区岩溶生态系统元素迁移动态典型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9 张静;;邢台市岩溶区水源地保护研究[A];2013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戴景春;;天下闻名的岩溶龙宫景源[A];工程地质勘察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特约记者 苏橹萱;国际岩溶中心为11国培训岩溶地质人员[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2 特约记者 苏橹萱;岩溶区土壤碳汇效应得以证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3 实习记者 黄强 通讯员 缪华;广西水文队妙治岩溶区内涝下旧村千亩田年增收百万元[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4 记者 赵应繁;鄂西南表层岩溶带可采水4亿立方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苏橹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检阅国际岩溶中心建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苏橹萱;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拟定未来6年发展路线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孙宇浩;“我们现在不用靠天吃饭了”[N];中国矿业报;2005年

8 记者 陶丽琴;水利部国家农发办联合调研滇黔桂岩溶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N];中国水利报;2012年

9 记者 段正波;岩溶区地下水九成正待开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晔;岩溶区高速公路路桥基础稳定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芬;岩溶和非岩溶环境条件下饲料灌木营养价值的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申宏岗;桂林毛村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果园土壤溶解有机碳的季节动态及环境效应[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何鹏祥;岩溶区桥梁桩基施工技术及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4 程阳;岩溶环境对豆科牧草的氮素吸收、转化及其根际环境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仁芳;岩溶区公路桥梁基础设计与施工技术[D];长安大学;2009年

6 尹国荣;岩溶区勘察方法及桥梁桩基施工技术[D];中南大学;2009年

7 王松华;岩溶区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8 范金钊;岩溶区超长基桩的屈曲稳定分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9 唐国东;串珠状岩溶区桥梁桩基沉降计算与稳定性分析[D];湖南大学;2013年

10 冯明伟;岩溶区桥梁桩基承载机理及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43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243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f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