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棒消散盾构隧道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渗透棒消散盾构隧道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的研究
【摘要】:在对盾构隧道二次补浆时,管片外缝隙不贯通会导致局部管片应力上升,同时,由于注浆压力的影响,也会造成管片应力上升。为了降低管片应力水平,减小管片变形,通常情况下会采用从注浆孔内取土泄压的方式,但是这种施工方案会造成对周围土体的扰动。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提出了渗透棒消散超孔隙水压的方案。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太沙基在极坐标下的表达形式及解析解,同时利用FLAC3D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发现:渗透棒能有效地减小超孔隙水压;最终孔隙水压的分布以渗透棒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越靠近渗透棒,孔隙水压越小,呈抛物线形分布;渗透棒消散孔隙水压所需时间与渗透系数关系密切。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029)
【分类号】:U455.43
【正文快照】: 引言盾构施工时会引起隧道周围土体扰动,部分区域由于土壤被挤压则会产生超孔隙水压。如果隧道二次注浆区域附近的土壤含有超孔隙水压,则在注浆量不大的情况下注浆压力上升,对管片挤压过大,部分施工方案可能会采取钢支撑,通过注浆管片取土泄压,从而减小浆液对管片的压力。取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郦能惠;朱家谟;;动态孔隙水压力传感器的研制[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85年04期
2 张建民;谢定义;;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下)[J];世界地震工程;1992年01期
3 罗晓辉;打桩排土孔隙水压力的估算[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4 周海林,王星华;动三轴实验中的饱和砂土孔隙水压力分析[J];铁道学报;2002年06期
5 张伟,姚升康;轴对称状态下地基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及其消散[J];林业科技情报;2002年04期
6 王桂萱,桑野二郎,竹村次朗;循环荷载下砂质混合土孔隙水压力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7 朱建才,温晓贵,龚晓南;真空排水预压加固软基中的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J];水利学报;2004年08期
8 张功新;莫海鸿;董志良;;孔隙水压力测试和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9 杨晓军;王树理;许蓉蓉;;某软土强夯置换工程孔隙水压力测量与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3期
10 许江;杨红伟;李树春;姜永东;;循环加、卸载孔隙水压力对砂岩变形特性影响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民;谢定义;刘家沛;;饱和砂层震动孔隙水压力二维扩散解析理论的研究[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2 孙保卫;魏海燕;;建筑场地孔隙水压力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李玉寿;杨永杰;杨圣奇;马占国;;三轴及孔隙水作用下煤的变形和声发射特性[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杜尧俊;;有孔隙水压力的花岗岩破裂试验中孔隙水压力的模拟问题[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5 祝介旺;李新年;王思强;杨志法;;黄河冲洪积土强夯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规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6 吴京平;王淑云;;粘土中孔隙水压力-圆锥触探试验结果的解释及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薛里;张志毅;杨年华;孟海利;任亮平;;爆炸动力固结法加固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变化规律[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8 高玉峰;张健;沈扬;;不同频率波浪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孔隙水压力特性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定;徐金明;刘丽波;朱春伟;;强夯作用下软土中的孔隙水压力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10 王育兴;孙钧;;打桩施工对周围土性及孔隙水压力的影响[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静;粘性土弱透水层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何杨;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砂土孔隙水压力及体变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赵秀绍;CFG桩施工引起工程环境问题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4 周青春;温度、孔隙水和应力作用下砂岩的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5 解家毕;带桩多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及其在纠偏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良勇;不同类型孔隙水压力的动力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2 洪帅;循环孔隙水压力作用下饱和砂土变形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雷俊;卸荷作用下软土回弹变形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4 冯苍旭;土壤孔隙水压力检测系统试验研究及关系模型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5 刘艳华;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松砂振动孔隙水压力的能量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郭成成;孔隙水压力对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及其监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杨兵;软基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反应分析[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2年
8 孙田磊;10000kN·m高能级强夯置换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及深层土体位移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刘文秀;升温—降温过程中饱和粉质粘土的热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赵晓龙;温度和围压耦合作用下饱和红粘土的热特性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67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267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