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交叉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
本文关键词:浅埋交叉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
【摘要】:运用ADINA软件中的Newmark直接积分法和Mohr-Coulomb弹塑性模型,计算了交叉隧道运行期,在不同地震动波和不同方向地震激励作用下,隧道顶部不同覆土厚度时动力响应规律;分析了衬砌厚度变化对隧道地震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垂直于隧道轴线方向的地震波对隧道结构影响最大,对于立体交叉隧道最大位移、最大加速度一般发生在上部隧道顶板中间位置处,而最大主压应力一般出现在隧道顶板与边墙连接处,这些部位是结构安全的关键点,设计时应重点关注;随着隧道顶部覆土厚度的增加结构相对位移、加速度和应力都有所增加,且位移和应力变化比加速度大,当覆土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响应将基本趋于稳定;随着衬砌厚度的增加结构最大相对位移和应力逐渐减小,而加速度将逐渐增大,但减小和增大幅值随衬砌厚度增加而越来越小。
【作者单位】: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B060700114)
【分类号】:U452.28
【正文快照】: 1引言地下工程由于受到岩体介质强约束作用,其抗震性能通常优于地面建筑物。然而对于软土中浅埋隧洞,由于围岩介质约束作用较小,隧洞抗震性能较差,特别是立体交叉隧洞由于存在相互影响,地震时发生震害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对浅埋立体交叉隧洞地震动力响应及抗震措施进行研究具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凯玲;张亚;刘妮娜;;土-地铁隧道动力相互作用模型试验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2 许增会,宋宏伟;地震对地下工程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西建筑;2003年07期
3 尹广斌;张燎军;俞佩斯;;基于ADINA软基上地震动输入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01期
4 刘妮娜;门玉明;彭建兵;储春妹;刘洋;;地震荷载作用下地铁盾构隧道动力响应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年04期
5 孙铁成;高波;叶朝良;;地下结构抗震减震措施与研究方法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2007年03期
6 黄胜;陈卫忠;杨建平;郭小红;乔春江;;地下工程地震动力响应及抗震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华;张光海;康海贵;;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内力的统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2 陈庆;项宗方;;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3 周云琴;浅谈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宁波连接线安全评价[J];安徽建筑;2005年04期
4 阮永芬,郝建华,刘文连,吴培关;弹模取值对路堤边坡地震稳定的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5 胡义;徐光黎;申艳军;朱可俊;;块体理论在水电站洞室围岩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6 吕霁;崔颖辉;刘佳;鲁海;;岩石力学强度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曹一山,朱f^;一种评价桥梁结构抗震性能的简化方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臧万军;高波;;公路隧道与横通道交叉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9 李伟;谢和平;王启智;;大理岩动态劈裂拉伸的SHPB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6年01期
10 宋小林;张继春;郭学彬;肖正学;;软弱顺倾岩体爆破层裂的准静态力学模型应用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金辉;康毅力;李大奇;游利军;;致密砂岩储层裂缝面结构模型及应力敏感性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宋小林;谢和平;王启智;;大理岩的高应变率动态劈裂实验[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夏桂云;Yoshimine M;宋丽;;统一强度理论对土质材料的实验验证和对比[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炳q;张建经;赵岑;司长亮;;地震作用下河谷高路堤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孙强;秦四清;马平;;岩石蠕变的应力-应变比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6 王克海;李茜;;桥梁抗震的研究进展 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7 李建中;管仲国;;基于性能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发展[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8 李志华;张其一;康海贵;刘怀相;马海君;;使用期隧道结构抗震可靠度研究[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宝春;余健;吴庆雄;;活性粉末混凝土箱形拱桥地震响应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韦建刚;缪锋;陈宝春;吴庆雄;;钢腹杆混凝土拱桥地震响应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敬源;井壁稳定性若干力学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王琼;跨断层隧道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4 林宇亮;岩土构筑物抗震动力特性及地震动土压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王睿;煤层顶底板突水地质力学条件及其危险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王志国;深部开采上覆岩层中采动裂隙网络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8 申文明;埋地管涵—土相互作用及管涵结构横纵向受力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韩超;强震作用下圆形隧道响应及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薛富春;富水黄土隧道隧底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翔;空心板简支梁桥地震非线性碰撞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徐义洪;渗流作用下深部矿场采动围岩的传热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贺钢锋;不对称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设计参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欧阳坚;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结构仿真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5 贾伟;佛岭隧道破碎带围岩蠕变变形规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建钧;水平定向钻孔应力—应变及失稳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刘朝福;高墩T形连续梁桥抗震性能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立杰;地下水工隧洞地震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殷凤霞;大红山铜矿435中段54-58盘区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林辉;既有地铁车站结构受隧洞穿越影响的抗震性能分析[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代华;刘殿书;杜玉兰;柳慧鹏;;含泡沫吸能层防护结构爆炸能量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6年06期
2 张鸿,毕继红,张伟;地铁隧道地震反应非线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6期
3 周德培;强震区隧道洞口段的动力特性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1期
4 左熹;陈国兴;庄海洋;;圆形和直墙拱形地下隧道地震反应数值模拟对比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5 李凯玲;张亚;刘妮娜;;土-地铁隧道动力相互作用模型试验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6 谷音;刘晶波;杜义欣;;三维一致粘弹性人工边界及等效粘弹性边界单元[J];工程力学;2007年12期
7 许增会,刘刚;地震区隧道稳定性分析方法[J];公路;2004年10期
8 许增会;地震区隧道稳定性的定性判断方法[J];公路交通技术;2005年03期
9 董永香,黄晨光,段祝平;多层介质对应力波传播特性影响分析[J];高压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10 张昀保;张向东;赵立峰;;隧道地震反应分析[J];河北交通科技;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严松宏;地下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及其动力可靠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铁成;高波;叶朝良;;地下结构抗震减震措施与研究方法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2007年03期
2 徐建勇;彭立圣;;爆破震动测试及减震措施[J];四川建筑;2009年02期
3 张兆杰;郭鹏;张兆亭;唐玉滨;万明富;;角洞岙隧道上跨输水隧道三维数值模拟及爆破减震措施研究[J];北方交通;2012年02期
4 崔逸琼;胡方辉;;电梯抗震减震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02期
5 信春雷;高波;周佳媚;申玉生;全晓娟;;跨断层隧道抗减震措施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8期
6 熊良宵;李天斌;杨林德;;隧道两种减震措施的数值模拟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4期
7 李志超;;露天矿邻近最终边坡的爆破技术和减震措施[J];科技传播;2013年18期
8 顾培英,曹庆明,邓净;桥梁横桥向抗震减震措施研究[J];桥梁建设;2003年02期
9 王克海;李茜;韦韩;姜震宇;;大跨度桥梁的减震措施研究[J];公路;2009年05期
10 凌燕婷;高波;;高烈度地震区双线公路隧道减震措施研究[J];隧道建设;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洁;王克成;董全利;刘恭忍;;相邻建筑物减震措施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2 李建中;沈康鉴;;云南山区非规则高架桥地震反应特性及减震措施[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4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孔戈;周健;;盾构隧道地震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铁成;双洞错距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义军;国道318线黄草坪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2 于海滟;梁式桥梁端支承长度及竖向减震措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邹成路;穿越软硬交界面隧道洞口结构动力响应及其抗减震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司长亮;隐伏逆冲断层上高路堤的破坏模式及抗减震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5 林之恒;高黎贡山隧道动力稳定性及抗减震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厚龙宝;刘家峡悬索桥地震反应分析及减震措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86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286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