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方路堤的应力应变状态及涵洞受力机理分析
本文关键词:高填方路堤的应力应变状态及涵洞受力机理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山区建设工程逐渐增多,而作为山区工程中重要排水结构物的高填方涵洞成为了其中的关键;目前高填方涵洞的设计尚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实际工程中常出现涵洞因设计保守而不经济,或因设计不充分造成涵洞破坏的现象。同时,现行的高填方路基土压力计算理论并没有准确地反应路基中竖向应力的分布规律,导致高填方路基及涵洞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病害并影响正常使用。因此,为了更好的反映高填方路基中竖向应力的分布规律,完善高填方涵洞的理论体系,本文采取数值分析的方式,与现场实测数据相对比,对高填方涵洞进行研究。本文依托张唐重载铁路工程,选择工程实地土样,通过室内土工实验得出土体物理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高填方路基的数值模型并进行分析,研究高填方涵洞土压力的变化规律。同时,为了考虑特殊条件下的温度作用,选择实际工程中的环境条件和土体参数,建立高填方涵洞的数值模型,对高填方涵洞在温度场与多种物理场耦合下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比不同沉降量、不同填料条件下三种工况的高填方路基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路基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上均形成土拱效应。当沉降量逐渐增大和路基填料改变时,土拱效应也随之改变,但涵洞此时受到的压力远小于公式计算得出的理论值。(2)在寒区工程热状况的模拟过程中,涵洞在暖季温度一致性较好。涵洞对周围土体温度的影响显著,相比于填土,涵洞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更加迅速。加快路基和外界之间的温度交换,涵壁周围的土体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更加剧烈。(3)涵洞在温度场与多种物理场耦合作用下形成“冷桥”效应,涵洞自身的承载能力提高,从而使应力值减小。但是在工程实际当中,应尽量避免冷桥效应的产生,防止工程质量受到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亮;浸水高填方路堤变形性状模型实验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殷广月;高填方路堤常见病害及治理[J];辽宁交通科技;2005年05期
3 周岳;山区高填方路堤涵洞结构运用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3期
4 吕庆,尚岳全,陈允法,侯利国;高填方路堤粘弹性参数反演与工后沉降预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5 於永和;李素艳;;施工过程中的高填方路堤自身沉降计算有限元分析[J];中外公路;2006年05期
6 梁波;;公路工程高填方路堤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2006年10期
7 王志斌;李亮;杨小礼;邹金锋;;水平条分法在贴坡高填方路堤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公路学报;2007年03期
8 乔会平;;公路高填方路堤病害分析与防治措施[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王全刚;;六武高速公路砂类土高填方路堤质量监控[J];民营科技;2008年04期
10 曲光增;;高填方路堤中的小桥设计体会[J];北方交通;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秀飞;卢振亚;;高填方路堤施工中的注意点及动态观测[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2 王志斌;李亮;杨小礼;;斜坡地基上高填方路堤极限承载力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王宏贵;徐林荣;赫晓光;陈洁金;;加筋间距对高填方路堤稳定性影响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4 孙宏伟;;北京地区某高填方路堤通道桥基础沉降数值计算与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2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曾耀;龚玉华;;山区陡坡高填方路堤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赵(亻黾);陈功;缪林昌;;连徐高速公路连云港段海相软土沉降变形规律分析与计算[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智超;高填方路堤流变沉降本构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洁;黄土填料高填方路堤沉降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及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侯亚玲;适用于黄土填料高填方路堤的沉降计算方法[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孟旖;高填方路堤的应力应变状态及涵洞受力机理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4 王剑川;丽攀高速某昔格达高填方路堤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任勇;山区公路高填方路堤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6 崔令;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变形与稳定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吴高南;高填方路堤灾变机理及风险评估[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8 范亮;浸水高填方路堤变形性状及边坡稳定性的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4年
9 丛林;山区高填方路堤沉降规律及稳定性分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10 刘姗;高填方路堤病害调查与模型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91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29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