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大型飞机的机场半柔性道面的力学数值分析
本文关键词:适应大型飞机的机场半柔性道面的力学数值分析 出处:《公路工程》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半柔性道面 A ANSYS 多轮叠加效应 最不利组合 多指标
【摘要】:目前国内机场道面主要为水泥混凝土道面、较少的沥青混凝土道面,而半柔性道面在国内机场尚未得到应用。为了研究此类道面的实用性,研究了半柔性道面在具有复杂起落架的大型飞机多轮荷载下的力学响应规律。基于A380飞机,运用ANSYS,建立道面结构模型,在4轮、6轮、10轮、12轮、16轮和20轮荷载组合下进行结构的分析,获取应力、应变、弯沉的变化。经分析得出,多轮荷载组合下存在明显的叠加效应;6轮荷载组合是结构设计中的最不利组合;应多指标控制道面结构分析:以6轮荷载组合控制面层应变、基层应力、底基层应力,以10轮荷载组合控制土基顶面竖向应变,以16轮荷载组合控制弯沉。
[Abstract]:At present, the main airport pavement in China is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and less bituminous concrete pavement, while semi flexible pavement has not been applied at domestic airports.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is kind of pavement,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law of semi flexible pavement under multi wheel loads of a large aircraft with complex landing gear is studied. Based on A380 aircraft, a pavement structure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ANSYS. The structure is analyzed under 4 wheel, 6 wheel, 10 wheel, 12 wheel, 16 wheel and 20 wheel load, and the change of stress, strain and deflection is obtain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perposition effect obviously multiple wheel load combinations; 6 wheel load combination is the most unfavorable combination in structure design; should be multi index control analysis of pavement structure with 6 wheel load combination control surface strain, stress, grassroots grassroots should end with 10 wheel load combination control soil the top surface of the base with 16 vertical strain, wheel load deflection control.
【作者单位】: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94754部队86分队;
【分类号】:U416.2;V351.11
【正文快照】: 0引言近年来,我国航空运输业得到快速发展,将有更多的大型飞机投入使用以及新建、改建的机场也将应运而生。沥青混凝土道面在机轮荷载的反复作用或高温气候的影响下产生永久变形而出现轮辙,尤其在飞机缓慢行驶或停驻的区域更为突出;水泥混凝土道面养护维修困难,易产生开裂、鲫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芳;吴国雄;王燕;张大可;;半柔性路面复合材料抗压回弹模量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2 胡曙光;张荣濵;丁庆军;黄绍龙;;半柔性路面灌注水泥胶浆的性能研究[J];公路;2009年07期
3 张献民;薛华鑫;董倩;孙志超;;飞机跑道荷载响应深度变化规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4 郝培文,程磊,林立;半柔性路面混合料路用性能[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曲旭光;王建宇;;关于沥青混凝土道面公路飞机跑道结构设计方法的分析与研究[J];公路工程;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旺兴;;关于半柔性复合路面结构设计的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09年04期
2 张丽华;;水泥-沥青混合料抗压试验强度研究[J];广州建筑;2013年05期
3 杨俊;童磊;张国栋;唐云伟;梁勇;;风化砂改良膨胀土力学指标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4 舒兴旺;;环氧树脂/橡胶弹性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中国胶粘剂;2014年11期
5 曹银涛;;谈柔性路面热应力及断裂温度的预测方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年07期
6 沈维宏;;乳化沥青碎石封层在公路下封层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年08期
7 杨万里;;重载作用下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模量取值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年08期
8 化高伟;童申家;程旭升;;基于Abaqus的两种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对比分析[J];中外公路;2015年04期
9 王昌衡;张兵;张虎;张贤育;;不同层位双绞合钢丝网在沥青加铺层中的力学分析[J];中外公路;2015年04期
10 蒋玲;候宜合;张少兵;;硅藻精土改性沥青混凝土的应用研究[J];中外公路;201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佶;隧道路面新材料及复合式路面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蔡旭;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评价及结构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马健;重交通条件下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琨;山东省沥青路面区划及力学响应分析[D];长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隽祺;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疲劳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赵静;青海省抗紫外线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张冬梅;保水性路面组成设计与性能评价[D];长安大学;2011年
4 蔡邦国;微表处在公路隧道路面修复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伟鹏;半柔性复合路面材料与结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6 冒旭晖;重载作用下沥青蠕变特性对车辙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7 杨明华;公路隧道路面柔性水泥混凝土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车羽轮;解决桥头跳车道路病害的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宋小金;树脂改性半刚性面层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10 刘涛;彩色路面用材料性能及施工工艺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 ,于亮 ,孙爱峰;沥青路面结构层回弹模量反算的研究[J];当代建设;2003年04期
2 赵俊明;刘松玉;石名磊;张海军;;交通荷载作用下低路堤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周丽霞,方琴;贝克曼梁法检测路基路面的回弹弯沉值及其结果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吕耀志;董倩;胡春飞;李明生;张建根;;跑道动荷载与国际平整度指数关系研究[J];中外公路;2013年03期
5 田原,赵霄龙;路面弯沉检测技术及评估算法研究[J];交通科技;2003年03期
6 李洪亮;王晓华;沈可;;天津滨海新区重载交通工作区深度的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7 黎冰,高玉峰,魏代现,刘汉龙;车辆荷载的影响深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5年S1期
8 仇敏玉;俞亚南;;道路行车荷载影响深度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06期
9 赵鸿铎;凌建明;刘文;边际;;机场沥青道面结构设计方法与指标探讨[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黄开宇;钟梦武;;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J];公路工程;201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磊;半柔性路面用混合料性能及其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2 张甲峰;长期往复荷载下分层地基基础板的沉降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召焕;程国勇;;机场柔性道面地基工作区深度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10期
2 ;[J];;年期
,本文编号:1342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342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