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道变换的立交最小净距模型
本文关键词:基于车道变换的立交最小净距模型 出处:《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互通式立交 城市外环快速路 最小净距 车道变换
【摘要】: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外环路对不同车流对象的服务功能,解决两互通式立交之间因间距不够引起的各种交通问题,建立了两独立互通式立交之间的最小净距模型。分析了驾驶人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发现、识别、分析、判断等心理、生理反应过程,建立了驾驶人车道变换模型,根据调查资料得出运行速度与驾驶人变道转角之间的回归关系,分析了驾驶人在寻找可接受间隙期间行驶的距离,得出了两互通式立交净距的关系模型,并结合深圳外环高速公路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距离较近的两互通立交之间宜适当减少非必要道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双向6车道设计速度分别为100km/h和80km/h时,互通立交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 410m和880m;大型车比例较高或交通组织混合严重的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宜适当增加180~200m。
[Abstract]: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different city outer ring road traffic between the two objects, solve the interchange for various traffic problems caused by lack of space, established the model between two independent interchange of the minimum net distance. Analysis of the driver on the road traffic information discovery,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judgment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physiological the reaction process, a driving lane changing model,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of the regression relation between running speed and driving lane change angle between the analysis of drivers looking for the gap acceptance during the driving distance, the relation model of two interchange spacing, combined with the Shenzhen outer ring expressway for example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wo. The interchange distance should be appropriate to reduce the unnecessary road traffic signs; two-way 6 lane design speed was 100km/h and 80km/h The net distance between interchange shall not be less than 1 410m and 880m. The minimum net distance of intermodal interchange with larger proportion or larger traffic organization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increased 180~200m..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分类号】:U491
【正文快照】: 0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中心的不断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不断向四周外扩充的环形放射式路网结构成了中国大都市外围发展的主流,连接各区域的城市外环快速道路成为广泛关注的重点,其能为各区域人们提供快速的交通出行条件,同时与过境高速公路连接,为过境车辆提供交通转换。但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高鲁宾;孙家驷;张铭;;重庆绕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密度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任才贵;查伟雄;;对安全行车间距的探讨[J];公路;2010年12期
3 李爱增;李文权;王炜;;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6期
4 金立生;Bartvan Arem;杨双宾;Mascha van der Voort;Martijn Tideman;;高速公路汽车辅助驾驶安全换道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3期
5 裴玉龙;张银;;车道变换期望运行轨迹仿真[J];交通与计算机;2008年04期
6 陈斌;郭远辉;;高速公路车道变换仿真模型[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贺玉龙;汪双杰;孙小端;张杰;侯树展;;中美公路运行速度与交通安全相关性对比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0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国柱;高速道路车速限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加华;城市环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丽辉;徐亮;蒋天恩;;高速公路车速限制实施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胡列格;蒋强;唐敏;;基于驾驶行为的山区高速公路限速研究[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0年03期
3 潘晓东;马小翔;赵晓翠;;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骑行特性及安全性实验研究[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0年04期
4 李永芳;;基于颜色视觉的道路景观色彩评价指标体系[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2期
5 陈丙秋;城市铺装景观概述[J];规划师;2003年09期
6 林震,杨浩;出行者心理与交通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分析[J];公路;2002年12期
7 陈红;刘耀辉;王虎;;绕城高速公路立交的交通语言问题[J];公路;2010年01期
8 张韦华;魏朗;梅晓波;;基于驾驶员行为的强制控速设施安装间距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12期
9 李玮;高德芝;段建民;;智能车辆自由换道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2期
10 关羽;张宁;;可变临界间隙条件下的加速车道车辆汇入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安英;;基于预判概率的换道决策模型研究[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智能交通与安全[C];2013年
2 王安民;闫治国;沈奕;郭清超;于鹏;;公路隧道需风量计算阻滞段计算长度分析[A];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力劭;基于冲突点探测的机非混合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李乾;综合客运枢纽集散服务网络分析与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吴彪;高速公路作业区行车风险与安全控制策略[D];吉林大学;2011年
4 慕慧;山区高速公路限速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晏秋;城市快速路衔接问题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李杨;高速公路可变速度控制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钱宇彬;夜间高速公路长途大型客车驾驶员心电与操作行为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彭金栓;基于视觉特性与车辆相对运动的驾驶人换道意图识别方法[D];长安大学;2012年
9 王畅;车辆换道预警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0 侯海晶;高速公路驾驶人换道意图识别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凯;不利条件下高速公路动态限速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罗娟娟;衡阳市城区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瞿继文;商业步行街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刘宇佳;高速公路长大下坡速度控制方法与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胡鲜朝;信号交叉右转机非冲突机理研究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丹丹;高速公路减速设施的设置与应用[D];长安大学;2011年
7 陈文辉;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作业区交通标志设置有效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郝瑞娜;基于驾驶心理的高速公路隧道安全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王亚群;高速公路隧道小客车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台德清;雾天高速公路交通管制方法及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玉龙,刘小明,任福田;城市快速路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钟连德;孙小端;陈永胜;张杰;张国巍;;高速公路大、小车速度差与事故率的关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王艳丽,王秉纲;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标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高建平,孔令旗,郭忠印,吴志辉;高速公路运行车速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孙家驷;;重庆绕城高速公路立交规划布局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朱兆芳;城市快速环线设计标准的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1998年01期
7 郭继孚,全永q,
本文编号:1359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359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