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槽形梁斜拉桥塔梁固接结构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本文关键词:高铁槽形梁斜拉桥塔梁固接结构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出处:《铁道学报》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桥梁工程 槽形梁 斜拉桥 塔梁固接结构 模型试验 数值分析
【摘要】:以沪昆高铁某独塔斜拉桥为研究对象,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槽形截面斜拉桥的塔梁固接结构模型的试验方法、受力状态、极限承载能力以及传力机理等。研究表明:运营阶段荷载作用下,斜拉桥塔梁固接区的应力水平较低,纵向和竖向正应力在6.5 MPa以内,塔梁结合部具有较强的安全储备;在梁体抗弯强度极限荷载下,靠近固接区主跨侧槽形梁断面最先破坏,固接区截面抗弯强度大于主梁断面;槽形截面边箱梁和桥面板传力特征在主梁和塔梁固接区基本一致,边箱梁为主要受力构件;较之于塔梁固接区,主梁内的桥面板剪力滞效应更为明显。
[Abstract]:Taking a single tower cable-stayed bridge of Shanghai-Kunming high-speed railwa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model test method and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tower beam-fixed structure model of the cable-stayed bridge with slot section are studied by combining the model test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ultimate load-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mechanism of load transfer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level is lower and the longitudinal and vertical normal stress is less than 6.5 MPa under the load of operation stage. There is a strong safety reserve in the junction of tower and beam; Under the ultimate load of the bending strength of the beam,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beam near the fixed zone is destroyed first, and the flexural strength of the section in the fixed zon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ection of the main beam. The forc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side box girder and bridge deck are basically the same in the fixed zone of main girder and tower beam, and the edge box girder is the main force member. The shear lag effect of bridge deck i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tower beam.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8503,U1334203)
【分类号】:U446;U448.27
【正文快照】: 槽形截面桥梁可节省下部净空,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对于跨越既有高速铁路的有砟轨道桥梁,采用槽型截面还能防止道砟掉落至桥下高铁,阻隔列车噪音。国内学者对槽形梁的静力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陆光闾等[1]采用三维实体模型对铁路槽形截面连续梁进行了整体空间分析;聂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聂建国;胡红松;;简支槽形梁考虑空间受力的理论解[J];工程力学;2012年12期
2 李小珍;肖林;黄玲;卫星;;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静力行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3 陆光闾;连续铁路槽形梁桥空间作用分析[J];铁道学报;2000年S1期
4 张清华;李乔;;超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索梁锚固结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5 戴公连;粟淼;闫斌;刘文硕;;槽形梁斜拉桥塔梁固结区受力分析及构造细节[J];桥梁建设;2013年04期
6 马莹;席进;叶见曙;俞博;;基于板理论的公路混凝土槽形梁内力计算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亮秦;吴定俊;李奇;;城市轨道交通U型梁车桥动力响应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2 唐俊峰;伊雪倩;郭向荣;;采用槽形梁桥面的大跨度钢桁拱桥车桥动力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3 段敬民;钱永久;;槽形截面梁静力学特性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9期
4 甘亚南;吴亚平;;自平衡条件对槽形梁力学特性影响的分析[J];世界桥梁;2011年02期
5 肖勇刚;黄炎;谢鹏;;斜拉桥索塔锚固区节段足尺模型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12年05期
6 甘亚南;荀勇;周广春;;考虑自平衡条件槽形曲梁的静力学特性分析[J];工程力学;2013年10期
7 刘大成;薛杰;;瓯江大桥引桥混凝土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J];公路;2013年10期
8 黄侨;陈卓异;杨明;;槽型梁桥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外公路;2013年06期
9 李新平;余海辉;邓德员;;边箱形梁剪力滞效应的能量变分法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4年04期
10 康俊涛;袁敏;宛金光;;宽幅无桥台斜腿刚架桥关键部位应力分析[J];公路;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自林;张聪;;基于二次翘曲位移函数的薄壁箱型组合梁截面剪力滞后效应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2 徐升桥;夏龙;任为东;;重载铁路新型槽形连续梁——拱组合桥设计[A];第二十一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彬力;城市轨道交通U型梁系统结构受力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司秀勇;桥梁钢混结合段力学特性理论及试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严;城市轨道交通U型梁静载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高云;上海轨道6号线槽形梁施工若干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胡俊;闽江桥道碴桥面槽形梁结构受力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4 卢岩;预应力混凝土槽形梁力学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张宇宁;先张法预应力槽形梁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汪金辉;道砟桥面槽型梁结构受力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忽慧涛;轨道交通U型梁运架施工过程空间力学行为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
8 张伟;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槽形梁力学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9 朱明坤;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剪力滞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10 孙强;波纹钢腹板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正怡,蒋志刚,肖健雄;整体式板桥活载内力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2 胡建华;侯文崎;黄琼;;混合梁自锚式悬索桥钢混接合段结构形式的对比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3 上官萍,房贞政,卓卫东;塔梁墩固结斜拉桥结构受力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4 段敬民;钱永久;;槽形截面梁静力学特性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9期
5 周坚,涂令康;再论槽型宽梁的剪力滞[J];工程力学;1994年02期
6 夏伟;胡成;瞿尔仁;;ANSYS子模型分析技术在处理应力集中时的应用[J];工程与建设;2006年02期
7 王军文;倪章军;李建中;孙峻岭;;石板坡长江大桥钢混结合段局部应力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8期
8 吴文清;武志军;刘凯舟;;塔梁固结体系斜拉桥的下横梁预加应力效应研究[J];中外公路;2008年05期
9 刘安双;任国雷;马振栋;刘雪山;;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主拱钢-混凝土接头设计[J];世界桥梁;2006年04期
10 曾敏;戴公连;;三主桁钢桁拱桥整体节点应力分析[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肖汝诚;郭陕云;万姜林;贺少辉;刘维宁;刘济舟;麦远俭;吴澎;李广信;陶学康;吴佩刚;李金玉;冯大斌;黄承逵;张仁瑜;钱稼茹;赵基达;郑兴灿;曹开朗;李猷嘉;李颜强;徐良;沈余生;袁建光;赵家琳;郭陕云;杜文库;万姜林;陈引川;吕善功;王怀清;王道堂;;2020年中国土木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下)[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满洪高;大跨度钢斜拉桥索梁锚固结构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会东;钢—混凝土接头试验研究与受力性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张宇宁;先张法预应力槽形梁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曾宁烨;大跨度轨道交通斜拉桥塔梁墩固结段局部应力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65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36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