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斜拉桥索塔锚固区直向短束预应力损失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4 23:32

  本文关键词:斜拉桥索塔锚固区直向短束预应力损失研究 出处:《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预应力混凝土 索塔锚固区 短束直向预应力 预应力损失 施工 试验研究


【摘要】:为克服斜拉桥混凝土索塔锚固区布置环形预应力筋在受力和施工方面的不足,提出一种新型单向预应力布置型式.该布置型式下预应力筋长度较短,其损失规律和施工工艺与普通长束预应力筋有所不同.为研究这种直向短束预应力筋的损失特点,进行了足尺模型试验,重点对摩阻(包括孔道摩阻和锚具摩阻)损失,锚固回缩损失以及伸长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锚下预应力筋进行了短期观测.结果表明:预应力总损失约为26%,锚固回缩损失占总损失的50%以上;孔道摩阻损失占总损失的12%左右,锚圈口摩阻损失占20%,此二项不同于大多文献和规范建议的作忽略考虑;"伸长量控制"在短束预应力施工控制中同样适用,但其对施工误差极为敏感,必须保证张拉质量,控制误差应放宽至±9%.
[Abstract]: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age of laying ring prestressed tendons in the anchoring zone of concrete cable towers of cable-stayed bridges, a new type of one-way prestressed tendons is proposed. The length of prestressed tendons is relatively short in this type of arrangement. The loss law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normal long prestressed tendons. In order to study the loss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kind of straight short prestressing tendons, full-scale model tes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he loss of friction (including channel friction and Anchorage friction), the loss of Anchorage retraction and the control method of elongation are main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loss of prestressing force is about 26 and the loss of anchoring back is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loss. The loss of pore and channel friction is about 12% of the total loss, and the loss of Anchorage ring is about 20. These two item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neglect consideration of most literature and standard suggestions. The "elongation control" is also applicable in the construction control of short prestressing force, but it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construction error, so the tension quality must be guaranteed, and the control error should be extended to 卤9.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8193,5120820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M542174) 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4ZZ0019)~~
【分类号】:U445.57;U446
【正文快照】: Foundation items:Suppouted by the Nation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1478193,51208208)and the China PostdoctoralScience Foundation(2013M542174)目前,斜拉桥PC箱形索塔大多采用大吨位、小半径环形预应力,但其普遍存在施工定位和控制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实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崇德;美国ACI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二)——预应力损失[J];工业建筑;1989年04期

2 ;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预应力损失”[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7年01期

3 朱虹,吕志涛;多排柱引起梁、板预应力损失的估算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4 韩利;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钢筋预应力损失的分类计算及控制方法[J];森林工程;2001年05期

5 安静波,许光宇,郑文忠;拉—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筋选配及预应力损失[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张元海,赵朝前;后张梁钢束预应力损失分析[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邢艳,陈蓉蓉;浅谈预应力损失[J];福建建筑;2002年02期

8 熊学玉,顾炜,雷丽英;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损失估算[J];工业建筑;2004年07期

9 郭举,李光瑞,马杰;预应力损失计算及其简化[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薛苏泉;王建中;;灰色预测在预测高温下预应力损失的应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东海;叶曙光;冯松山;;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预应力损失计算[A];力学与工程应用[C];2012年

2 葛家琪;张国军;王树;张爱林;;2008奥运会羽毛球馆预应力损失对结构体系影响分析[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薛晓荣;;卵形消化池无粘结预应力损失的合理取值[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结构专业委员会四届四次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张国军;葛家琪;张爱林;王树;;2008奥运会羽毛球馆索撑节点预应力损失分析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宋正峰;林松涛;张际斌;;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预应力损失监测中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汪国华;周志祥;;关于PFRC梁预应力损失估算的探讨[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7 葛家琪;李京一;王树;;后张法构件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预应力损失σ_(L1)计算探讨[A];第十二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8 陈尚建;甘乐;袁胜登;候发亮;;CFRP筋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预应力损失分析[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小阳;杜彦良;;预应力摩阻损失分析[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史哲;马平;张晓科;孙强;邹登亮;;基坑支护中锚杆预应力损失机理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志芳;考虑时变性和不确定性的混凝土桥梁收缩徐变及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秀;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损伤对其承载力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杨涛;预应力筋张拉阶段应力损失实用评估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3 吕攀;预应力损失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4 艾辉;胡家沟3号大桥预应力损失实测与评估[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5 蒋凌杰;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梁应力监控及预应力损失相关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6 张由;基于实测数据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张拉阶段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7 李永斌;大跨径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结构计算与预应力损失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王敏丰;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的预应力损失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吴岁岁;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模型的预应力损失静动力分析[D];汕头大学;2009年

10 章陈瀑;基于磁通量传感技术有粘结预应力沿程分布研究[D];广西工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3806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3806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6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