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断层破碎带隧道突水突泥模型试验系统研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8-01-16 02:31

  本文关键词:断层破碎带隧道突水突泥模型试验系统研制与应用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断层破碎带 突水突泥 灾变演化 相似材料 模型试验


【摘要】:为研究吉莲高速永莲隧道扰动作用下突水突泥灾变演化过程及破坏特征,以F2断层破碎带为研究对象,研制大型三维地质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由模型架、地应力加载系统、水压加载系统以及信息监测系统组成,通过材料配比试验及物理力学性能参数测试,研制出适用于流 固耦合模型试验的新型断层围岩及正常围岩相似材料。采用该系统进行模型试验,揭示正常围岩开挖过程中及揭露断层后的隧道围岩渗流压力、应力应变、位移以及涌出物等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模型试验结果与实际工程灾变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可广泛应用于其它地下工程的模型试验研究,其研究方法及结果对类似工程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atastrophic evolution process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inrush and mud inrush under disturbance of Jilian High-speed Yonglian Tunnel, a large-scale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test system was developed with F2 fault fracture zo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system was based on a model frame. The in-situ stress loading system, hydraulic loading system and in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are made up of the material ratio test and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erformance parameters test. A new type of similar material of fault surrounding rock and normal surrounding rock is developed, which is suitable for fluid-solid coupling model test, and the model test is carried out with this system. The variation rules of seepage pressure, stress and strain, displacement and gush of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during excavation of normal surrounding rock and after exposing fault are reveal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is stable and reliable and can be widely used in other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model tests. It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have certain guida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research.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801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385)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30131110032)
【分类号】:U456
【正文快照】: 突水突泥作为一种复杂的动力灾害现象,已成为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的主要地质灾害。断层带岩体裂隙发育,胶结性差,以富水高压、松散破碎为主,含水体内介质强度极低,隧道围岩在受到开挖扰动后,出现应力释放以及地下水渗流路径改变等现象,在满足灾害启动条件后,隧道就会发生突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琦,李忠;公伯峡水电站导流隧道上游断层破碎带地质特征及治理措施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1年03期

2 刘洪光;;隧道断层破碎带的处理技术[J];水运工程;2006年07期

3 赵存明;沈斐敏;张燕清;吴存兴;;一种探测隧道含水断层破碎带的新技术——瑞利波探测技术[J];公路;2007年09期

4 赵存明;沈斐敏;张燕青;吴存兴;;隧道含水断层破碎带的探测与治理[J];华东公路;2007年04期

5 袁庆利;;某隧道断层破碎带处结构分析与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08年09期

6 钟德军;;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08年26期

7 秦镇;;浅谈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2期

8 杨金虎;;慈母山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开挖支护技术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9 朱伯芳;关于混凝土坝基础断层破碎带的处理及施工应力问题的商榷[J];水利水电技术;1964年10期

10 毕旭冰;吴孝清;刘胜春;;公路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仿真分析[J];交通科技;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税明东;成坚;;断层破碎带综合处治措施的研究[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军;唐学军;朱小明;王永刚;王增运;;寒区隧道断层破碎带塌方段支护参数及动态化监测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李建民;章之燕;;采用不同工艺通过不同水文单元断层破碎带的实践[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朱卫东;;秀宁隧道出口段穿越断层破碎带的安全施工技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潘国栋;周书明;赵晋友;;胶州湾隧道过断层破碎带注浆施工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A];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第2届学术研讨会交流报告[C];2011年

6 周书明;潘国栋;罗小平;;海底隧道过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黄俊;罗永忠;;断层破碎带对宽体公路隧道设计的影响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维武;文桂录;田维金;刘增跃;林振球;;八盘岭隧道富水断层破碎带预注浆[A];中国锚固与注浆工程实录选[C];1995年

9 杨重存;;公路隧道断层破碎带信息化施工技术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钟世航;孙宏志;李术才;王荣;李树忱;;陆地声纳法探查预报隧道掌子面前方断层、破碎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喻文杰 赵成新 通讯员  许波;3万多建设者“邵怀”路上建奇功[N];湖南日报;2006年

2 齐中熙 樊曦 于文静;“天路”即将变“坦途”[N];新农村商报;2014年

3 谷文辉 盘县大山镇旧屋基煤矿;论加固注浆支护在断层附近的应用[N];贵州政协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江耀明;靠隧道牌为信誉加分[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5年

5 刘志广;隧道断层破碎带控制爆破技术[N];中华建筑报;2007年

6 尹登明;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宜万项目部 科技降服六冒隧道[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4年

7 通讯员 高仕红;穿越“地质博物馆”[N];中华建筑报;2012年

8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一“险”一“奇”看高速[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9 王冰炎;寒暑越四载 安稳穿燕山[N];中国交通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俞文生;隧道泥质充填断层破碎带劈裂注浆扩散机理及工程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林;隧道穿越断裂带地震响应特性及抗震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东;强风化混合花岗岩断层破碎带隧道涌水处治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陈星宇;断层破碎带隧道涌水特征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郝亭宇;地下工程典型不良地质水害治理技术[D];山东大学;2015年

4 李鑫;雩山隧道断层破碎带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法[D];山东大学;2015年

5 黄劲;公路隧道富水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评估[D];长安大学;2016年

6 杨拯;断层破碎带影响下山岭隧道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张毅;梅大高速公路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风险评估[D];长安大学;2012年

8 薛佃立;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震害机理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9 周伟宏;断层破碎带隧道承压水处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0 刘运微;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31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431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f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