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尚家湾强岩溶隧道突水突泥伴生灾害源综合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21 12:26

  本文关键词: 岩溶隧道 突水突泥 灾害源 综合预报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采用长期预报和短期预报相结合的方式,准确预报尚家湾强岩溶隧道突水突泥伴生灾害源的规模与空间位置,结合超前钻探建立综合超前预报体系。针对发生的3次突水突泥灾害,通过现场踏勘和水文地质分析,查明突水突泥伴生灾害源的来源,揭示尚家湾隧道突涌灾害源的赋存特征、致灾模式及其致灾机理,提出突涌灾害是由压力水、泥砂相结合的伴生灾害源和突涌通道2部分组成,伴生灾害源是内在源动力,突涌通道是灾害源的优势运移路径。同时,建立集内外结合(隧道内部揭露围岩与地表环境)、综合预报、"循环推进,交叉评价"、动态补探、综合治理相结合的伴生灾害源探测及防治技术,提出相应的治理原则、治理方案及后续施工的预防措施。
[Abstract]:By using the long term prediction and short-term forecast method, accurate size and location prediction of SHANG Jia Wan strong karst water gushing disaster associated source, combined with advanced drilling to establish the 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3 water inrush and mud, through the field survey and Analysis on hydrogeology, identify the source water and mud bursting disaster associated sources, reveal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 Jia Wan Tunnel inrush hazard, disaster mode and damage mechanism, put forward by the pressure of water inrush disaster, mud and sand combined with associated disasters source and inrush channel 2 components, associated disasters source is the inner source of power. Water inrush channel is the dominant migration path of disaster 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establish a se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 (inside the tunnel expose rock and surface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promote the circulation, cross evaluation, dynamic compensation, hazard dete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principles, the treatment plan and the follow-up construc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保宜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036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139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51479106)~~
【分类号】:U452.11
【正文快照】: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等国家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岩溶山区尤其在西部岩溶山区将产生数量众多的深长岩溶隧道[1]。突水突泥成为岩溶隧道主要灾害地质灾害之一,随着隧道和地下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突水突泥灾害日益严重[2-3]。隧道工程中发生突涌灾害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衔光;;大支坪隧道典型突水突泥事件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公路;2009年S1期

2 张民庆;彭峰;邹明波;谢晓飞;;铁路隧道不良地质突水突泥治理技术与工程应用[J];铁道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3 陈建军;;浅析隧道突泥治理[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3年09期

4 胡文学;杨雁;;瑶寨隧道突水突泥原因分析与处治[J];西部交通科技;2013年10期

5 张万营;何泉;;三线大跨公路隧道突泥处置洞身结构稳定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4年08期

6 毛邦燕;许模;蒋良文;;隧道岩溶突水、突泥危险性评价初探[J];中国岩溶;2010年02期

7 张民庆;汪纲领;孙国庆;;南广铁路白云隧道断层突泥灾害治理技术[J];铁道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8 王海波;;木垴山隧道岩溶发育引发突泥的处理[J];公路交通技术;2012年05期

9 林承华;尹术军;;盘岭公路隧道涌水突泥治理措施[J];交通科技;2014年02期

10 李卫民;洋碰隧道右线出口突水突泥段的施工技术[J];公路;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熊厚金;林进和;蒋开贵;;南岭隧道石灰岩溶大突泥化学灌浆实例[A];中国锚固与注浆工程实录选[C];1995年

2 王海亮;刘涛;单红仙;刘小丽;郑建国;;某城市隧道突泥涌水原因分析及治理[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侯军红;;太中银铁路岗城隧道突泥塌方处理[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4 林达明;尚彦军;陈明星;乔广红;王开洋;;雁门关隧道大变形突泥段地质结构与力学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5 王卫军;赵延林;;矿井岩溶突水灾变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晋升邋沈祥辉;专题研究突水突泥等施工难题[N];恩施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赵珊珊;稳稳穿越断裂带[N];中国交通报;2014年

3 记者曾立;穿越“地质博物馆”[N];重庆日报;2009年

4 记者 孔祥文;六沾铁路复线乌蒙山1号隧道解除安全警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5 本报通讯员 孔祥文;征战“世界级难题”[N];工人日报;2011年

6 通讯员 孔祥文 本报记者 矫阳 何晓亮;穿越巍巍乌蒙[N];科技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杨广臣;安全防线的细节诠释[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

8 唐江省 沈北林 曹建忠;踏遍青山人未老[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3年

9 袁蓉生 谢崇志 李连明;每一寸都是难题 每一步都靠智勇[N];中国交通报;2012年

10 万承茂;乌江天险铸精品[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子汉;基于饱和与非饱和渗流隧道突水突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2 龙洪;岩溶隧道突泥机理及处治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郭文广;岭脚隧道突水突泥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综合治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4 李付法;锦屏水电站辅助洞突水、突泥机理及预测预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张通国;岭脚隧道涌水突泥段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4年

6 靳柒勤;寒岭界隧道涌水突泥段施工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董帅;铁路隧道突泥灾害及其对近接工程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罗雄文;深长隧道突水突泥致灾构造及其致灾模式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4年

9 翁贤杰;富水断层破碎带隧道突水突泥机理及注浆治理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梁艇栋;某巷道岩溶突泥体注浆室内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51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451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b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