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加劲梁架设施工技术

发布时间:2018-01-23 18:53

  本文关键词: 悬索桥 空间主缆 加劲梁 纵、横梁结构 缆索吊机 拼装 吊装 施工技术 出处:《世界桥梁》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为主跨430m空间主缆人行悬索桥,加劲梁采用钢制纵、横梁结构,两端各50m范围为变宽段,桥面宽度由6m按线性规律变化至15m,共划分37个节段。根据桥址处特殊的建设条件及空间主缆悬索桥的特点,通过比选,确定加劲梁采用缆索吊吊装方案。缆索吊机起重量设计为45t;由于运输宽度限制,厂内横梁和纵梁分开制作,运至现场后再组装成节段;端横梁及端部节段(L7节段)在临时支架上拼装后安装并固定在支座垫石上,然后由两侧向中间对称架设其它节段,节段间使用临时连接件进行连接。该施工技术在保证加劲梁施工过程中峡谷抗风稳定性的同时,缩短了工期,37个节段吊装完成仅用了10d。
[Abstract]:Zhangjiajie Grand Canyon Glass Bridge is the main span 430m space main cable pedestrian suspension bridge, the stiffening beam is made of steel longitudinal, crossbeam structure, each end of 50m wide range. The width of bridge deck is changed from 6 m to 15 m according to the linear law, and it is divided into 37 segments.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at the bridge sit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main cable suspension bridge, the bridge is compared and selected.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hoisting scheme of the stiffening beam is cable hoisting. The lifting weight of the cable crane is designed to be 45 t.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transportation width, the cross beam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 in the factory are made separately, and then assembled into segments after transportation to the site; End beam and end segment (L7 segment) are assembled on temporary support and fixed on the supporting cushion stone, and other segments are set up symmetrically from both sides to the middle. Temporary connectors are used to connect between segments. This construction technique not only guarantees the stability of canyon wind resist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tiffened beam, but also shortens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only takes 10 days to complete the hoisting of 37 segments.
【作者单位】: 中建六局桥梁有限公司;
【分类号】:U445.4
【正文快照】: 1工程概况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为主跨430 m的悬索桥(见图1),采用空间索面结构形式,大桥一跨飞跃峡谷,桥面距谷底高差约300m,大桥建成后兼具了景区行人通行、游览、蹦极、溜索和科教等功能。桥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40.65m。锚碇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分别采用重力式和隧道式。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卫东;;柳州红光大桥钢加劲梁架设安装和设计[J];四川建材;2006年04期

2 严国敏;白鸟大桥加劲梁的设计与制造[J];国外桥梁;1997年04期

3 王碧波;贵州关兴公路北盘江大桥加劲梁选型设计[J];人民长江;2003年07期

4 单宏伟;丁磊;周青;;泰州大桥加劲梁设计[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05期

5 夏昌;;悬索桥板式加劲梁气动稳定性试验与数值研究[J];公路;2012年09期

6 金广谦;董涤新;;军用组合吊桥中加劲梁间隙角作用分析[J];工程兵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7 杨新敏;;特大跨径桁架加劲梁桥气动翼板空气动力分析研究[J];广东科技;2011年16期

8 刘瑜,周慧鹏;国道214线澜沧江大桥钢加劲梁制作[J];云南科技管理;2005年03期

9 王秀丽,李玉学;平板网架加劲梁悬索桥的力学性能分析[J];中外公路;2005年04期

10 张发春;黄少雄;;云南澜沧江特大桥钢-混组合加劲梁设计及施工技术[J];中外公路;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秀丽;李玉学;;平板网架加劲梁悬索桥的力学性能分析[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2 杨进;黄铁生;徐恭义;;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箱形加劲梁在大跨度悬索桥中的应用[A];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践[C];1993年

3 张晓宇;彭献;王春雨;刘腾喜;赵跃宇;;加权残值法在梯形加劲梁中的应用[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4 王忠彬;沈锐利;唐茂林;;悬索桥钢桁架加劲梁与混凝土桥面系共同作用分析[A];2006钢桥科技论坛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杨进;徐恭义;;汕头海湾悬索桥预应力混凝土箱形加劲梁的施工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蒙云;;P.F.C大跨径吊桥探讨[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覃杰;向中富;徐君兰;张忠智;;混凝土板式加劲梁悬索桥建设实践[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8 向中富;徐君兰;覃杰;张忠智;;混凝土板式加劲梁悬索桥[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2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彭旺虎;邵旭东;胡建华;廖建宏;;大跨度悬索桥钢桁加劲梁的选型研究[A];2006钢桥科技论坛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严国敏;;汕头海湾大桥方案决策之得失[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云雪 李春;实践开出智慧花[N];凉山日报(汉);2011年

2 记者 陈淦璋;“轨索滑移法”技术属世界首创[N];湖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鲁乃唯;随机车流下悬索桥加劲梁动力响应概率模型与可靠度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2 秦凤江;板桁结合型加劲梁受力机理与计算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管青海;大跨加劲梁人行悬索桥风致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4 闫勇;山区大跨径悬索桥加劲梁轨索滑移法架设及控制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徐恭义;在悬索桥中再度研究设计应用板式加劲梁[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宏涛;祥临公路澜沧江悬索桥加劲梁的疲劳寿命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廖刘算;钢-混结合加劲梁悬索桥剪力滞分析及模型简化[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朱军颖;人行悬索桥加劲梁选型相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崔后吉;PC板式加劲梁悬索桥施工控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5 谢峰;山区钢桁加劲梁悬索桥加固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贾一全;山区窄式悬索桥加劲梁断面气动选型数值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陈富强;板桁组合加劲梁悬索桥的超级单元分析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8 金泊含;设置加劲索的三塔两跨悬桥结构特性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9 姚增峰;龙江桥钢箱加劲梁安装过程焊接时机及顺序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10 王小yN;山区钢箱加劲梁悬索桥制造及施工误差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57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457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f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