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快速路入口匝道合流区的瓶颈形成机理与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8 21:45

  本文关键词: 快速路合流区 瓶颈拥堵 交通流breakdown 跟驰理论 拥堵模型 出处:《东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小汽车出行比重不断攀升,而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相对滞后,供需矛盾持续扩大,由此引发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城市快速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骨架,是城市交通的主动脉,但是近年来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快速路交通效率的发挥。论文以城市快速路系统交通拥堵的主要起因——匝道合流区瓶颈为研究对象,利用广州市快速路系统的交通调查数据,深入研究了快速路匝道合流区瓶颈拥堵的产生、扩散和消散过程中的交通流特性及其内在机理,具体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首先,基于大量的交通实测数据,研究了快速路匝道合流区在拥堵产生、扩散和消散全过程的交通流时变特性,即快速路交通流参数:流量、速度和密度随时间的变化特性,以及交通流参数相互关系特性,从中总结出了快速路拥堵过程中交通流变化的一般规律;并基于交通流特性分析提出了快速路交通流状态转换时刻的确定方法,可以应用于快速路瓶颈拥堵发生和消散的检测。其次,立足于快速路匝道合流区内部的交通运行环境,通过大量的微观观测数据,研究了合流区内的车辆运行特征,包括:主线车流速度、加速车道速、汇入间隙及其与速度的关系、合流点分布、主线外侧车道车头时距分布等,总结出了合流区内的交通运行一般规律,并基于此提出了合流区加速车道匝道车辆汇入模型和行驶距离模型,使主线流量和合流点分布两个变量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并从速度和流量两个方面对合流区的拥堵特性进行了数据分析,回归建立了导致合流区拥堵发生的临界主线、匝道流量曲线,为理论建模做好准备。最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快速路匝道合流区的拥堵发生和扩散机理。定性方面,认为匝道车辆的换道和换道对主线后续车流的减速影响是拥堵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利用跟驰理论和交通波理论分析了减速扰动在处于跟驰状态下的车队中的传播方式和过程,得出合流区通行能力降低的一般规律;定量方面,以跟驰理论和交通波理论为基础,假设加、减速波速发型师定相等的前提下,建立了匝道车辆以较低速度汇入主线车道后造成的速度扰动传播模型,制定了传播过程中交通流发生拥堵的条件,从而算出在一定的主线流量水平下,交通流保持稳定的最大可接受匝道汇入流量,由此绘制出导致拥堵发生的匝道—主线临界流量曲线,发现曲线方程为二次函数,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通过本文研究,深入理解了快速路匝道合流区瓶颈的交通运行特性和交通流特性并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构建了一个可以准确描述快速路合流区汇入车辆扰动传播及拥堵的模型,使拥堵发生和主线、匝道流量之间建立起了直接联系,为缓解城市快速路交通拥堵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对于促进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 s social economy , the proportion of small cars has climbed steadily , and the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continues to widen , and the traffic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herent mechanism are analyzed . On the basis of the following theory and the traffic wave theory , it is assumed that the speed disturbance propagation model caused by traffic flow in the traffic flow is establishe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traffic flow keeps stable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traffic flow keeps stable at a certain main line flow level .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伟民,熊烈强;与车辆跟驰理论统一的一维交通流动力模型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徐伟民,熊烈强;与车辆跟驰理论统一的一维交通流动力模型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年01期

3 冯蔚东,陈剑,贺国光,刘豹;交通流中的分形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3年06期

4 俞洁,杨成斌;交通流理论发展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杨瑞,李洋,吕文超;城市干路交通流实施混沌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4年10期

6 李松;贺国光;张杰;;基于交通流灰色关联熵的交通流无序转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年01期

7 冯蔚东,贺国光,刘豹;交通流理论评述[J];系统工程学报;1998年03期

8 袁振洲,李巍屹;加强动态交通流分配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论述[J];科技导报;2000年09期

9 张鹏,刘儒勋;交通流问题的有限元分析和模拟(Ⅰ)[J];计算物理;2001年04期

10 王晓原,隽志才,贾洪飞,朴基男;交通流突变分析的变点统计方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鹏;戴世强;刘儒勋;;多等级交通流中的非线性波及其数值模拟[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2 戴世强;;交通流研究与技术科学思想[A];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3 王立锋;李正熙;;基于车辆跟驰理论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与数值仿真[A];2005年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立锋;李正熙;;基于车辆跟驰理论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与数值仿真[A];2005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二)[C];2005年

5 陈建阳;孙立军;杨东援;;交通流及其复杂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于建玲;关积珍;刘静;李军;王贞君;;交通流的多重分形性质与交通拥堵关系的研究[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邝华;张国新;;城市路网四向交通流的时空斑图动力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李军;朱雪良;关积珍;;快速路交通流检测器干扰问题[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范炳全;李宝强;马春林;童道琴;;高架道路交通流的控制方法[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赵慧;于雷;耿彦斌;;国内外实时交通流数据质量控制比较与分析[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勇;交通流的非线性分析、预测和控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康义容;考虑CPS传输可靠性的车车协同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3 高坤;从基本图方法到三相交通流理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彭光含;交通流复杂耦合动态特性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曹宝贵;交通流复杂动态特性与交通拥堵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李星毅;基于相似性的交通流分析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张莉;城市主干道交通流的分形理论与系统模拟[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李松;交通流混沌转化现象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田钧方;基于基本图和三相交通流理论的离散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李兴莉;交通流的随机因素分析和相变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兴义;交通流混沌研究初步[D];天津大学;2003年

2 赵培丰;非常规道路的机动车碳排放数值模拟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3 徐晓丹;城市隧道出入口交通流拥挤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杨江波;基于HMM的短时交通状态预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5 姜茹嫣;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信号交叉口交通流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张锦龙;高速公路特殊路段交通流仿真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陆静晔;基于代理的交通流建模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周悦;基于预测控制的道路交通生态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9 李梅;存在拥堵路段的道路网交通流分配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肖霞;双车道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71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471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a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