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地雷达在岩溶公路隧道地区超前探测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 岩溶 探底雷达 不良地质 出处:《公路工程》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选择瑶寨隧道大桥为研究对象,在结合现场勘查的基础上,针对YK47+540~510段和YK47+270~240段进行了探地雷达现场勘查和后期解读,对存在的不良地质体系和灾害类别防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YK47+538~YK47+535段整体围岩较为破碎,并有空腔型溶洞发育。隧道塌方预估量为15.96 m~3,属于一般塌方;YK47+270~240段掌子面6 m内有一典型的反射形态呈块碎状结构,计算隧道塌方量为125.35 m~3,属于严重塌方。针对YK47+538~YK47+535段选择采取"多打眼,少装药"爆破形式,YK47+270~240段采用弧形导坑法开挖形式,且掘进前沿设置小导管沿掌子面进行预注浆加固来满足隧道开挖稳定性的需求。
[Abstract]:Taking Yao Zhai Tunnel Brid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site survey,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field survey and later interpretation are carried out for YK47 540 ~ 510 and YK47 270 ~ 0 ~ 240, and the existing bad geological system and disaster typ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hol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section: YK47 538 / YK47 535 is relatively broken and cavity cavity is developed. The prediction of tunnel collapse is 15.96 mm3, which belongs to a typical reflection structure within 6 m of the top surface of the general collapse YK47 270 ~ 240 section. The calculation of tunnel collapse is 125.35mm3, which is a serious landslide. In view of the section of YK47 538 / YK47 535, the blasting method of "more piercing and less charge" is adopted in the excavation of YK47 270 ~ 240 se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tunnel excavation stability, small ducts are installed along the face of the face of the tunneling to reinforce with pre-grouting.
【作者单位】: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ZC2016129) 铁道部科技开发重点项目(2008G024-B)
【分类号】:U452.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长磊,罗志强;岩溶地区桥桩工程的事故分析与防治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付均强;岩溶地区桥桩工程的事故分析与防治[J];交通科技;2003年01期
3 林卫新,罗志强;岩溶地区桥桩工程的一般事故分析与防治[J];中南公路工程;2004年03期
4 付均强;;岩溶地区桥桩工程的事故分析与防治[J];山西建筑;2007年16期
5 母进伟;石连富;;岩溶地区公路建设中的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西部交通科技;2010年04期
6 赵广辉;;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质量控制[J];广东建材;2011年02期
7 章继树;岩溶地区桥梁工程勘察与设计[J];铁道运营技术;1999年03期
8 张俭;岩溶地区的公路施工[J];公路;2002年08期
9 苏斌;岩溶地区钻(挖)孔施工技术[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S2期
10 高建华,黄小军,刘海涛;物探在岩溶地区桥梁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汝明;;云南砚平高速公路岩溶的勘察与处治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方怀霞;欧湘萍;周伟;曾舜;;浅谈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岩溶勘察新技术[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3 陈建华;杜引光;;岩溶地区桩基设计探讨[A];浙江省公路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筠;郭明;;贵州岩溶地区筑路石材性能与沉积环境关系初探[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陈建华;杜引光;;岩溶地区桩基设计探讨[A];2005年公路交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6 张永杰;曹文贵;赵明华;赵衡;;公路下伏岩溶顶板模糊能度可靠性分析方法[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7 段军朝;;复杂岩溶地区桩基综合施工技术[A];2012年全国桥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海怀;;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A];二○○○年湖北省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0年
9 廖宇华;;岩溶地区隧道工程的勘察方法及成果应用——以九瑞高速公路南阳隧道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熊云山;;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成桩技术[A];2014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黔刚 王桥;我省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获成果[N];贵州日报;2005年
2 萧子静 作者单位 贵州省交通厅宣教中心;科技使喀斯特“低头让路”[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记者 刘志强;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技术收益过亿[N];科技日报;2007年
4 矫阳;2007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揭晓[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强;岩溶储气长隧道工程地质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鸽;岩溶地区生态防排水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朱方睿;江西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承载性能数值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张艳奇;岩溶地区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周伟;岩溶对桥梁地基稳定性分析及注浆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谢富贵;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承载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6 李修虎;桥梁桩基在岩溶地区的施工技术探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7 刘秋宇;基于注浆管幕法的岩溶路基加固机理与优化设计[D];华东交通大学;2014年
8 王学军;岩溶地区公路桥梁深水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徐贵辉;复杂岩溶地区隧道施工综合地质预报技术及工程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张政;岩溶地区公路隧道渗漏水处治原则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09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50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