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高烈度区长联大跨连续梁减、隔震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2 17:46

  本文选题:长联大跨连续梁 切入点:减隔震设计 出处:《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长联大跨径连续梁桥上部结构的惯性力较大,传统延性抗震设计方法很难满足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需求,减隔震设计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以潮安韩江特大桥主桥为工程实例,对其进行了减、隔震设计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开展了研究工作:(1)结合对桥梁抗震设计、计算方法的回顾,阐述了液体粘滞阻尼器、双曲面球型隔震支座、拉索减震支座的减隔震原理、适用条件以及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的模拟方式。(2)以潮安韩江特大桥主桥为例,运用有限元程序ANSYS建立该桥的动力分析模型。动力分析模型的模拟应使结构的质量、刚度、及边界条件尽量与实际情况相符合。(3)根据潮安韩江特大桥主桥的特点,确定了该桥的减、隔震布置方案,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的方法计算了该桥减震前后的地震响应,分析比较了各减隔震装置的减震效果。(4)分析了粘滞阻尼器、双曲面球型隔震支座、拉索支座的主要设计参数对减震效果的影响,为一般长联大跨径连续梁桥的减隔震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5)建立了可以将支座水平摩擦力与支座竖向动反力相耦合的支座计算模型,综合分析了竖向地震动强度对摩擦型减隔震装置(双曲面球型减震支座、拉索减震支座)的竖向动反力、滞回特性及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Abstract]:The inertial force Talak long-span continuous girder bridge superstructure is larger, the traditional ductility design method is very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ridge structures, seismic desig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olve such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bridge of Chaoan River Bridge as an example, on the line, the research of seismic isolation design,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1) according to the seismic design review, calculation method, describes the fluid viscous damper, double spherical bearings, bearing cable isolation principle, applicable conditions and simulation methods in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 (2) to the main bridge of Chaoan River Bridge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program ANSYS dynamic analysis model of the bridge. The dynamic analysis model should make the quality of the structure, stiffnes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as far as possibl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3) according to th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bridge of Chaoan Hanjiang Bridge, the bridge, the isolation arrange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bridge seismic response calculation method of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the damping effect of the isolation device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4) analysis of the viscous damper, double spherical bearings, main influence the design parameters of the damping effect of the cable suppor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seismic isolation general long span continuous bridge. (5) established can support horizontal friction and vertical dynamic bearing force coupling calculation model,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vertical seismic isolation strength of friction reduction device (double spherical bearing, cable damping bearing) vertical dynamic force, hyster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response of bridge structures.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U44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素兰;两层底框架砖房抗震、隔震设计实例[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沈元萍;孙敦本;;某砖混结构隔震设计[J];江苏建筑;2006年01期

3 张苇;;山西太原某高层建筑隔震设计[J];山西建筑;2011年04期

4 江煜坚;;某业务指挥楼的隔震设计[J];福建建筑;2011年10期

5 任学斌,苗增国;建筑隔震设计方法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8年03期

6 金光辉,张凌云;隔震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04年04期

7 吴国斌;;多层建筑隔震设计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3期

8 杨波;;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大学城段Ⅱ4区结构隔震设计[J];科技资讯;2010年08期

9 魏雁滨;袁波;;太原市某综合住宅楼建筑隔震设计[J];山西建筑;2012年11期

10 张仙英;;隔震设计的技术分析[J];福建建材;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红培;张卫兵;;隔震设计在汶川地震灾区重建中的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2 远方;王成;刁可;;隔震设计应用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3 马玉虎;朱炳寅;刘巍;;北京某工程隔震设计与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欧谨;刘伟庆;;某住宅楼基础隔震设计与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5 褚青青;孙柏锋;;高层隔震设计在高烈度地区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嵇蔚冰;李晨钟;唐海毅;戴凤萍;;某综合楼工程隔震设计[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7 游冰;黄吉奇;鲁文超;黄恒;胡明;;马尼拉四层老人院基础隔震设计[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成;麻建锁;;底框砖房隔震设计实例浅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崔冰 特约记者 杨峥;“隔震设计”首次应用于中石油站场建设[N];石油管道报;2012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曾佑蕊;从“楼坚强”解析隔震设计[N];中华建筑报;2013年

3 记者 杨方武 通讯员 崔冰 杨峥;中缅管道站场建设应用隔震设计[N];中国石油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秀璋;剪力墙结构橡胶支座基础隔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2 刘康;时程法与反应谱法在框架剪力墙结构隔震设计中的对比[D];广州大学;2016年

3 刘洋;高烈度区长联大跨连续梁减、隔震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4 李红培;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及重建隔震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5 岳远真;某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方案比选及参数分析[D];广州大学;2014年

6 李婕;中、日、美三国抗震设计反应谱及隔震设计方法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06年

7 蔡涛;大空间密肋结构隔震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付建;框架结构基础隔震设计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程卫山;地震动输入的优选与常规岛主厂房基础隔震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9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649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1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