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上、下组合中央稳定板对于箱梁颤振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6 04:47

  本文选题:桥梁工程 切入点:中央稳定板 出处:《中国公路学报》2017年07期


【摘要】:为比较不同高度稳定板单侧和上、下组合设置时断面的颤振性能,并说明设置中央稳定板前后不同攻角下颤振发散机理的改变,针对一特定的单箱断面悬索桥,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节段模型风洞试验。首先研究了3个攻角(3°,0°,-3°)下单侧设置稳定板对颤振性能的影响,进而同时改变上侧和下侧稳定板的高度,探索对应攻角下断面的抗风效果,从而给出稳定板组合设置时的最优高度取值。结合二维三自由度颤振分析方法(2d-3DOF),分析了最优中央稳定板组合设置断面相比于原始断面颤振发散机理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上侧或下侧,单侧设置稳定板断面的颤振临界风速基本呈随着稳定板高度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合理高度的稳定板能提高颤振临界风速;相比于单侧稳定板,同时设置上、下稳定板对于气动稳定性能的改善效果更佳;二维三自由度分析结果显示,中央稳定板显著改变了颤振发散驱动机理,组合设置稳定板的最优断面和原始断面气动阻尼随风速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
[Abstract]:In order to compare the flutter performance of single side, upper and lower sections of different height stabilized plates, and to explain the change of flutter divergence mechanism before and after setting central stable plates, a specific single box section suspension bridge was designed. A series of segmental model wind tunnel tests were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Firstly, the influence of single side stabilizing plate on flutter performance was studied under three angles of attack (3 掳/ 0 掳/ 3 掳), and the height of upper and lower side stabilizers was changed at the same time. To explore the wind-resistant effect of the cross-sec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angle of attack, In this paper, the optimal height of the composite plate is given, and the variation of flutter divergence mechanism of the optimal central stable plate combination section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section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two dimensional three degree of freedom flutter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2d-3DOF method. It shows that, whether it is the upper side or the lower side, The flutter critical velocity of the single side stable plate section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height of the stabilizing plate, and the reasonable height of the stabilizing plate can increase the critical flutter velocity,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single side stable plat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ability plate can increase the critical flutter velocity. The results of 2-D three-degree-of-freedom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entral stabilizer significantly changes the mechanism of flutter divergence. The variation trend of aerodynamic damping with wind speed is obvious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optimal section and the original section of the composite stable plat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项目(2013CB036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12153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重点实验室项目(51323013)
【分类号】:U44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行健,李光权;颤振分析的根轨迹方法与颤振模态的自动判断[J];航空学报;1984年02期

2 齐丕骞,葛祖德,李炳功,许光启;振动试验和颤振分析的一体化——颤振实时分析系统[J];航空学报;1990年11期

3 王彬文,许光启;全机非对称外挂状态颤振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01年S1期

4 史爱明,杨永年,叶正寅;带结构刚度非线性的超音速弹翼颤振分析方法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许福友,陈艾荣,梁艳;平板的颤振参数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0期

6 丁千,王冬立;结构和气动非线性机翼颤振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4年03期

7 叶献辉;杨翊仁;刘菲;;非对称结构参数对颤振速度的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陈香;杨翊仁;;超音速结构非线性翼型的颤振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02期

9 谢长川;胡薇薇;杨超;;颤振分析中的特征值排序问题[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年18期

10 杨智春;谷迎松;夏巍;;基于矩阵奇异值理论的颤振分析新方法[J];航空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彬文;许光启;;全机带多种外挂状态颤振分析[A];第七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2 胡志勇;谢怀强;;一种减幅扰动颤振计算方法[A];第十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李毅;杨智春;;机翼颤振失效的定量风险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谷迎松;杨智春;李斌;;频域颤振分析μ方法的连续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小川;王彬文;张凌霞;马君峰;齐丕骞;;基于混合建模的带外挂飞机固有振动特性与颤振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张桂江;胡家亮;钱卫;;复合材料平尾颤振优化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张红波;;g-方法在闭环颤振分析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胡志勇;谢怀强;;一种新的颤振计算方法[A];中国航空结构动力学专业组第十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胡志勇;霍应元;王旭春;;模态跟踪技术在颤振计算中的应用[A];中国航空结构动力学专业组第十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员海玮;韩景龙;;非线性颤振的鲁棒稳定性分析方法[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钮耀斌;高超声速飞行器机翼非线性颤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钱文敏;基于不确定性建模新方法的多作动机翼颤振主动抑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3 周建;受热曲壁板的非线性颤振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郝颖;多稳态系统随机P—分岔及其在高维机翼颤振系统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5 赵德敏;非线性颤振系统的分岔与混沌[D];天津大学;2010年

6 员海玮;鲁棒颤振分析与模型确认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王囡囡;二元机翼颤振及其主动控制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8 赵娜;超声速流中机翼及壁板非线性颤振的主动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于明礼;基于超声电机作动器的二维翼段颤振主动抑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史晓鸣;基于当地流活塞理论的全机组合体颤振及气动伺服弹性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光旭;相机平台颤振对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成像的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窦然;大跨桥梁颤振与流动控制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青祥;车削颤振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4 沈超慧;考虑发动机转子陀螺效应的机翼颤振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晁成冉;三塔悬索桥颤振形态研究及全过程模拟[D];东南大学;2015年

6 张兆博;复合材料在提升机翼颤振速度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刘一帆;超大跨度分离式三钢箱主梁颤振特性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8 武兵;大跨度桁梁偏心扭转及对颤振性能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9 叶雪香;高温环境下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及舵面的颤振分析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张斐;桥梁断面颤振导数识别方法研究及MATLAB实现[D];长安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66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666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4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