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沥青路面蠕变响应现场预估方法与试验

发布时间:2018-03-26 16:44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切入点:蠕变 出处:《中国公路学报》2017年09期


【摘要】:为了揭示在役沥青路面结构的黏弹特性,给基于黏弹性本构的沥青路面设计提供参考,针对现有沥青路面应变测试仍然基于弹性假设的现状,依据三维线黏弹本构理论,通过现场埋设应变和温度传感器,开展不同温度与轴载作用下的沥青路面静载蠕变试验。基于实测应变变化规律对现有表征沥青混合料黏弹性本构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判别,并分析温度、偏应力等外部影响因素对沥青层黏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由此建立沥青路面应变随外部因素变化的预估模型。结果表明:实测蠕变历时曲线呈现的黏弹特性很好地符合Burgers模型,拟合判定系数超过0.98;Burgers模型的4个参数(G_1,G_2,η_1及η_2)均随温度的提高而减小,随偏应力的增加而增大,与偏应力、温度分别呈良好的线性和指数函数关系,拟合相关系数均大于0.84,其中黏性参数η_1和η_2受温度和偏应力的影响显著;按应变预估模型计算得到的应变与同等工况下的实测应变历时曲线规律吻合,应变值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表明建立的基于三维黏弹本构关系的沥青面层应变预估方法合理、可行。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existing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asphalt pavement based on viscoelastic constitutive law, aiming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the existing asphalt pavement strain test is still based on elastic assumpt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linear viscoelastic constitutive theory is used. The static creep tests of asphalt pavement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axial loads were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installation of strain and temperature sensors in the fiel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existing viscoe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s of asphalt mixtures was judged based on the measured strain variation law.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deflection stress, on the viscoelastic parameters of asphalt layer is analyzed. A prediction model of asphalt pavement strain varying with external factors i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measured creep curve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Burgers model. The four parameters of the fitting judgement coefficient more than 0.98 / Burgers model (G _ 1 / G _ 2, 畏 _ S _ 1 and 畏 _ 2) all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eviant stress, and showed a good linear and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viation stress and temperature, respectively. The fitting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re all greater than 0.84, in which the viscosity parameters 畏 _ 1 and 畏 _ 2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nd deflection stress, and the strain calculated by the strain prediction mode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easured strain duration curve under the same working conditions. The relative error of strain value is less than 10%,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ethod of strain prediction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viscoe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i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081,51608058) 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2015318825120)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1705133)
【分类号】:U416.2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宏,吴军;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维护方法初探[J];公路;2000年09期

2 曲向进;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J];东北公路;2001年02期

3 王守立,麻虹艳;沥青路面防水措施初探[J];辽宁交通科技;2001年05期

4 李愉平;沥青路面质量管理与控制[J];青海交通科技;2003年04期

5 李江,封晨辉;永久性沥青路面[J];石油沥青;2005年03期

6 张雁,李维生,赵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纤维稳定料的发展综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曹卫东,陈旭,吕伟民;简述国内外低噪声沥青路面研究状况[J];石油沥青;2005年01期

8 宋秀兰;杨英;;英试验多孔沥青路面[J];建筑工人;2006年02期

9 卜伟;;沥青路面热风加热的计算[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年04期

10 贾渝;;2008年沥青路面与环境专题研讨会信息[J];现代交通技术;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杰;;加强全面管理防止沥青路面水破坏[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2 刘韩英;张忠光;孙红兰;;浅谈沥青路面的养护与维修[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年

3 王佐民;吕伟民;;低噪声沥青路面的声学特性[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位俊涛;刘晓兵;;浅谈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以新密市荥密路施工为例[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姬东;李黎;;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泽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施工质量管理实践[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9 万里鹏;程琳;;浅谈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10 杨海鸥;吕松年;;合理选择沥青路面设计结构方案[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宝众 特约记者 王丽霞;技术交流有助提升中国沥青路面水平[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赵会;岷江大道沥青路面全面开铺[N];眉山日报;2008年

3 王远洋 孙燕 程佳祺;城市非主干道推广沥青路面[N];蚌埠日报;2009年

4 记者 白秋薇;陕西:沥青路面耐久研究通过验收[N];中国交通报;2010年

5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蒋恒;港城“尝鲜”沥青路面修复新技术[N];苏州日报;2011年

6 实习记者 赖囝楠;浙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换颜”[N];中国交通报;2011年

7 实习生 李茜邋杨捷;彩色沥青路面制作“独占鳌头”[N];长江日报;2007年

8 朱振宇;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损沥青路面[N];中国交通报;2011年

9 张春跃;我市一项沥青路面修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N];保定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郭晓萍;探索沥青路面“长寿”之道[N];泉州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川;典型沥青路面动力行为及其结构组合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刘圣洁;基于江西南部地区温度条件的沥青路面健康性能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3 周泽洪;基于四川气候和轴载要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陈尚江;贵州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适应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杜银飞;沥青路面取向热诱导传输机理与结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刘涛;基于无损检测方法的沥青路面介电特性与施工质量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耿立涛;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力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王书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沥青路面性能关键参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9 黄志义;特长隧道沥青路面火灾过程燃烧机理与安全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聂鹏;辽宁省沥青路面合理结构类型与区划原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作舟;基于混合Lagrange-Euler算法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疲劳损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亮;典型沥青路面罩面施工工艺及质量管理[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赵耀华;基于性能的沥青路面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曹玉华;季冻区高等级公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合理结构及使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刘世伟;沥青路面冷铣刨切削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张勇;沥青路面施工设备作业质量指标体系与施工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熊海珍;提高青海省沥青路面耐久性的技术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高建纲;城市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张丹妮;不饱和聚酯树脂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10 崔慕源;新疆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长期养护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68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668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7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