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拓学的混凝土双曲拱桥上部结构可靠性评价
本文选题:混凝土桥梁 切入点:双曲拱桥 出处:《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摘要】:为了对混凝土双曲拱桥上部结构可靠性进行合理评价,在物元模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病害,建立混凝土双曲拱桥上部结构可靠性评价物元模型.引入可拓集合中的关联函数与关联度,通过实际可靠性等级的关联度计算对某双曲拱桥上部结构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桥梁上部结构可靠性状态处于二类且略偏于三类,与实际工程状况相符.可拓评价方法引入级别变量特征值,可充分反映可靠程度与相邻等级的距离,克服了传统的跳跃式评价的缺点,实现了可靠性评价的连续化,在其他工程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concrete arch bridge upper structure reliability, the actual engineering diseas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tter-element model based on reliability, establish concrete hyperbolic arch bridge superstructure evaluation matter-element model. By introducing the extension set of correlation function and correlation degree, through correlation calculation of the actual level of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n the reliability of doublecurved arch bridge upper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per structure of the bridge is in the state of two kinds of reliability and tend to thre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engineering situation. The extension evaluation method into the eigenvalues of grade variables, can fully reflect the degree of reliability and the adjacent level distance, overcome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evaluation leap, realizes continuous reliability the evaluation, it also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other fields of engineering.
【作者单位】: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辽宁省建筑材料监督检验院科技部;重庆市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科技部;
【基金】: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510057)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LR2014015)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stc2013yykf A30004) 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F12-271-4-00)
【分类号】:U441;U448.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祥;;可拓学在矿山安全评价分析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2 蔡文,杨春燕,何斌;可拓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2期
3 蔡文;石勇;;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4 于晓敏;;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桥梁质量后评价[J];现代交通技术;2010年04期
5 金伟良;钟小平;;结构全寿命的耐久性与安全性、适用性的关系[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6期
6 郑怡;贾金青;沈小俊;熊卫士;高飞;张延年;;基于可拓学的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安全性评价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9期
7 凌建明;郝航程;吕荔炫;;路面使用性能可拓评价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8 沈世伟;许君臣;代树林;徐燕;;基于熵值赋权法的节理岩体隧道爆破质量可拓学评价[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12期
9 张海;王琳;赵岩;柴旺;孙国龙;;基于可拓理论对混凝土梁桥的可靠性评价[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赵博;徐卫亚;张冬梅;梁桂兰;;基于安全监测信息的岩石高边坡稳定性评价[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彦辉;张乐文;邱道宏;仲晓杰;;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隧道围岩模糊综合评判[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刘宏;李琳;;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3 王洪跃;张雄;;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6期
4 安永林;彭立敏;张运良;王薇;;小城镇灾害易损性可拓评估的原理和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6期
5 白丽明;白金生;王庆国;;辽宁省沿海城市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7期
6 王静;王耀球;翁勇南;;基于可拓理论的粮食物流中心选址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张建峰;刘伟;高伟韬;;基于梯形FAHP的后勤机动装备质量评估模型[J];兵工自动化;2009年11期
8 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可拓菱形评价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杨刚俊;余隋怀;初建杰;;基于可拓学模型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J];包装工程;2011年18期
10 谷复光;王清;张晨;;基于投影寻踪与可拓学方法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璐;孙启宏;乔琦;汪靖;林星杰;;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铅冶炼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徐志祥;李江龙;胡毅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民爆器材储存仓库安全评价模型及应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金伟良;牛荻涛;;工程结构耐久性与全寿命设计理论[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4 张雄;张安录;;湖北省咸宁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洪跃;张雄;;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婵;邵元海;陈薇;;一种新的数字水印性能指标及可拓评价[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7 齐丹;田华;徐晶;韦方强;江玉红;黄思源;;云贵川渝地质灾害预报系统在西南地区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彭涛;王博;崔春光;;基于物元模型的区域暴雨诱发地质灾害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王静;王耀球;翁勇南;;基于聚类分析与可拓决策方法的化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资管理与营销暨物资流通系统理论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熊孝波;桂国庆;郑明新;许建聪;王宝军;赵其华;靖洪文;马淑芝;;基于可拓方法的深埋长大隧道岩爆预测研究[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家国;基于突发事件风险的供应链利益分配与行为决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于加晴;基于分解的设计过程重用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孝义;农产品可拓物流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陆春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开裂性能及耐久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唐国斌;基于全寿命设计的混凝土箱梁桥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少军;基于多信息源的台风灾害实时评估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德臣;基于可拓理论的小电流故障选线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刘占省;温度作用下拉索性能及弦支筒壳结构可靠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陈新平;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张一飞;基于可拓学方法的城市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毅;兰陵溪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郭美美;可拓资源分析的Java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利亚;地铁盾构施工灾害监测体系的建立及评价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4 贾聿卿;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路面使用性能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5 杨磊;基于TLPRBAC的政务内网访问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袁成;基于GQM的度量元筛选方法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冉洁;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规划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王超敏;LNG船舶进出港航道适应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周开君;基于可拓学的航道水域通航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张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刘茂;;应用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研究高层建筑火灾安全因素[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1期
2 胡海军;程光旭;禹盛林;王玉亮;杜阡陌;;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危险化学品源安全评价综合模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3期
3 蒲传金;;炮孔因素对露天台阶爆破效果的影响分析[J];爆破;2008年01期
4 张以晨;佴磊;孟凡奇;王延亮;王洁玉;王立春;;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理论的可拓学评价模型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李明;李广杰;张文;;基于概率统计的可拓学分析方法在边坡岩体质量分级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5期
6 李铸衡;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主要污染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7 潘峰,付强,梁川;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2003年08期
8 施泉生,涂娜娜;层次灰色分析法在电厂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铁永波;唐川;周春花;;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4期
10 高新春,冯洪渊;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矿井安全状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秦德生;板式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勇;江小良;滕小春;;锦江大桥上部结构的施工[J];公路与汽运;2006年02期
2 罗勇;;上部结构的梁格简化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19期
3 黄侨;林阳子;任远;;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上部结构综合评价方法(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8年01期
4 马晓斌;李志真;;关于路桥工程上部结构的设计及施工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4年02期
5 南三夫 ,黎祖华;鸨谷大桥上部结构的设计与施工[J];国外桥梁;1980年01期
6 高荣强;加藤武彰;;足谷川桥上部结构的设计和施工[J];国外公路;1984年03期
7 于林军;荣艳倩;刘文光;;钢筋混凝土梁板桥上部结构常见病害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34期
8 石雪飞,,易建国;胥虹桥上部结构计算分析[J];结构工程师;1996年03期
9 张建仁;;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上部结构的修复经验[J];国外公路;1991年02期
10 林智敏;;白水溪大桥上部结构复位研究[J];西南公路;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叶录年;王健;唐嘉衣;;襄樊市汉江二桥上部结构的施工[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1992年
2 刘全孟;张斌;赖胜;顾涛;张帅;;主线桥局部现浇简支梁设计[A];成都市“两快两射”快速路系统工程论文专辑[C];2014年
3 刘和国;雷钧;;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桥上部结构内力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蔡忠明;;江阴长江大桥上部结构安装施工技术[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钟瑶;冯云成;王似舜;;仁义河大桥上部结构设计[A];中国公路学会’2000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0年
6 韦世国;薛光雄;闫友联;沈良成;先正权;李海;;润扬大桥南汊悬索桥上部结构安装施工技术[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葛万光;安琳;王臣;;双曲拱桥上部结构常见病害分析与加固措施[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冯欣楠;大桥上部结构抢在台风前合龙[N];长江日报;2007年
2 通讯员 龙艳;支起彩虹的长臂[N];中华建筑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甘果;预应力连续箱梁桥上部结构的优化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夏云根;考虑桩—土—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斜拉桥抗震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陈洁;波浪对离岸深水高桩梁板码头上部结构冲击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程建华;大跨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上部结构力学特性仿真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9年
5 王亚东;T梁桥加宽中几个问题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杨兆国;强震作用下梁桥的碰撞效应及其响应[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07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70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