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加热道路融雪系统的设计热负荷
本文选题:流体加热道路融雪系统 + 融雪模型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摘要】:为了提高流体加热道路融雪系统设计的可靠性,开展了流体加热道路融雪系统设计热负荷的研究.基于自行开发的道路融雪系统融雪模型,采用数值仿真分析方法探讨了系统运行参数、环境参数等因素对系统融雪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依据我国气候特点开展了流体加热道路融雪系统设计热负荷的探讨.研究表明:预热时间、单位面积输入热负荷、道路材料、埋设管材显著影响降雪开始时刻道路结构温度场、单位面积输入能量、沿程能量损失、热量传递到上表面所需时间及热量传递能力,因此,可通过调整系统运行参数及道路设计参数达到优化融雪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地点不同达到相同融雪效果所需热负荷不同.依据我国降雪分布特点及近30 a气象数据,提出了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流体加热道路融雪系统设计热负荷参考值,为今后我国流体加热道路融雪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sign reliability of fluid heating road snow melting system, the design heat load of fluid heating road snow melting system was studied.Based on the snow melting model of road snowmelt system developed by ourselves, the effects of system operation parameters and environment parameters on the snowmelt effect of the system are discussed by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method.According to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he design heat load of snowmelt system for road with fluid heating i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preheating time, input heat load per unit area, road material and buried pipe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road structure, energy input per unit area and energy loss along the road at the beginning of snow fall.The heat transfer time and heat transfer ability to the upper surface can be optimized by adjusting system operation parameters and road design parameters; on the other hand,Different locations require different heat loads to achieve the same snowmelt effe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nowfall distribution in China and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in recent 30 years, the reference values of heat load design for fluid heating road snowmelt system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are proposed, which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snowmelt system in future in China.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15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M530160)
【分类号】:U4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书平;;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新突破[J];建设科技;2010年14期
2 胡汝骥,马虹,魏文寿;SNOW HAZARD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99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华军;流体加热道路融雪传热传质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黄勇;路面融雪化冰及太阳辐射吸热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子仪;罗茂盛;范振华;;道路除雪化冰技术研究[J];交通科技;2011年05期
2 屠艳平;李杰;胡国祥;姜文;张治军;;沥青混凝土路面融雪热流密度的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3 ;Change in Fresh Snow Density in Tianshan Mountains,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1年01期
4 屠艳平;朱志刚;李鹏;李元松;;路面融雪化冰可靠性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慧宁;流体加热道路融雪系统温—湿耦合融雪模型及仿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赵宏明;布置碳纤维发热线的混凝土路面及桥面融雪化冰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黄勇;路面融雪化冰及太阳辐射吸热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陈明宇;导热沥青混凝土路面太阳能集热及融雪化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尉学勇;西藏高寒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太阳能融雪(冰)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琪;融雪化冰路面温度场及工作状态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林艳艳;基于土壤源热泵路面融雪系统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吴淑娟;盐化物沥青混合料融冰雪性能及适应性气候分区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4 庞清楠;太阳能—土壤蓄热融雪系统应用软件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殷泽华;融雪剂使用的综合择优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6 薛莉;基于Google Earth的气象数据可视化系统的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杨飞;碳纤维发热线用于道路除冰雪的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8 高杰;碳纤维-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加热带设计与微波除冰功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9 王宇军;电热法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融雪化冰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丕军;;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李炎锋;武海琴;王贯明;朱滨;石勃伟;;发热电缆用于路面融雪化冰的实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洪乃丰;氯盐融雪剂是把“双刃剑”——浅议国外使用化冰盐的教训与经验[J];城市与减灾;2005年04期
4 徐丽丽 ,张兴强;道路交通事故中道路条件因素影响分析[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5年01期
5 本刊记者;;2005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概况[J];道路交通管理;2006年01期
6 赵松乔;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J];地理学报;1983年01期
7 王超,郭荣泰,杨全兵,黄士元,王如彬;水泥混凝土路面现场撒盐破坏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1999年03期
8 王振;国内除雪除冰机械现状刍议[J];工程机械;2002年07期
9 黄淑琴;路面加盐除冰[J];公路;1996年08期
10 高青;于鸣;刘小兵;;基于蓄能的道路热融雪化冰技术及其分析[J];公路;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华平;道路交通事故社会经济损失评价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华军;流体加热道路融雪传热传质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武海琴;发热电缆用于路面融雪化冰的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2 朱百发;基于热泵蓄补能复合系统能效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林密;地下蓄能和太阳能复合系统工程应用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4 王庆艳;太阳能—土壤蓄热融雪系统路基得热和融雪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管数园;电缆加热系统进行融雪的数值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任园园;冰雪条件下城市道路交通流特性及管理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波;导热沥青混凝土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车广杰;碳纤维发热线用于路面融雪化冰的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青山;刘志辉;魏召才;;基于水热平衡的融雪过程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西川肇;丸安隆和;诸一骅;;利用人造卫星资料研究山地流域的融雪预报和流量预报方法[J];河海大学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3 傅沛兴;北京道路冬季融雪问题研究[J];市政技术;2001年04期
4 朱强,宋著坤,赵军;太阳能和地表热能道路融雪化冰系统[J];太阳能;2004年06期
5 王荣光;利用湖水为热源的热泵融雪系统[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专刊);2005年02期
6 刘丽平;;化学融雪与大桥结构耐久性[J];中国市政工程;2008年02期
7 袁金霞;李海杰;;融雪举措引致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J];污染防治技术;2008年02期
8 李国平;韩伟华;;当前道路融雪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1期
9 高青;黄勇;刘研;林密;刘小兵;;循环热流体路面融雪化冰过程传热及其应用分析[J];热科学与技术;2009年02期
10 刘凯;王选仓;王芳;;中外高速公路融雪化冰技术和方法[J];交通企业管理;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华;杨晓丹;张国平;赵琳娜;;2009年3月中旬新疆融雪型洪水气象成因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高青;林密;刘小兵;马纯强;李明;黄勇;;集热蓄能路面融雪化冰过程模块化构造[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周先觉;;高速公路融雪除冰技术现状与解决方案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田华;杨晓丹;张国平;赵琳娜;;2009年3月中旬新疆融雪型洪水气象成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胡文举;姜益强;姚杨;马最良;;桥面热力融雪模型的建立[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纪洪健;;冬季道路积雪和冰晶消除技术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张睿;曹建华;鄂毅;;人民日报社卫星主站天线融雪除冰系统设计[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三等奖)[C];2014年
8 杨磊;邵化新;;浅谈氯化钙在堤防道路融雪中的应用[A];2014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傅华;肖继东;杨志华;李聪;沙依然;;库玛拉克河流域盛夏最大可能融雪雪量估算[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10 张亮;刘道平;钟栋梁;薛相美;李刚;;道路地热融雪化冰研究现状[A];第十三届全国热泵与系统节能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东亮;本市自主研发融雪屋亮相[N];北京日报;2012年
2 通讯员 廖志米;泽普县认真做好融雪性洪水防御工作[N];喀什日报(汉);2007年
3 张鸣岐;清融雪预案保出行安全[N];天津日报;2007年
4 记者 陈丹邋董晓勋 李锐;融雪防冻全面有序展开[N];长江日报;2008年
5 记者 靳晓磊;三级预警应对冬季降雪[N];石家庄日报;2008年
6 记者 孙曦 通讯员 王东坡 江秀龙;融雪铲冰工作实现机械化[N];首都建设报;2008年
7 记者 张鸣岐 通讯员 张志顺;动员全市力量加快清雪进度 确保主干道路清除干净[N];天津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吴楠;全新理念开发双向环保融雪技术[N];中国交通报;2010年
9 陶晓波;新疆长传局为民航加装卫星天线融雪装置[N];人民邮电;2008年
10 记者 陈西艳;新区清融雪预案发布[N];滨海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慧宁;流体加热道路融雪系统温—湿耦合融雪模型及仿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王华军;流体加热道路融雪传热传质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尉学勇;西藏高寒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太阳能融雪(冰)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赵宏明;布置碳纤维发热线的混凝土路面及桥面融雪化冰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侯作富;融雪化冰用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刘凯;融雪化冰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黄勇;路面融雪化冰及太阳辐射吸热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屠艳平;地源热泵系统融雪化冰可靠性设计及神经网络预测[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郭德栋;基于微波与磁铁耦合效应的融雪除冰路面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高洁;高山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融雪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清楠;太阳能—土壤蓄热融雪系统应用软件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磊;道路融雪化冰特性实验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吉林大学;2009年
3 龚龙;石墨水泥砂浆注浆钢纤维混凝土融雪及有限元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庆艳;太阳能—土壤蓄热融雪系统路基得热和融雪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林艳艳;基于土壤源热泵路面融雪系统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杨志超;铁路道岔融雪系统电磁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贺青山;融雪过程模拟及冻土水热效应分析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8 黎伟;基于U型桩埋管地热能技术在道路融雪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9 李存健;基于安全环保理念的自融雪路面外加剂制备和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0 魏召才;融雪过程模拟及积雪特性分析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60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760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