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问责条例全文_马骏: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发布时间:2016-11-20 15:07

  本文关键词: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马骏: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的相关文章

马骏: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谁来使用权力?如何使用权力?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更多...

“第三条道路”讨论

“正义执政”之我见 熊平文的最大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中国的“正义执政”问题,值得探讨!那么如何界定“执政”的“正义性”?我想就此抛砖如下: 1. “获(得)政(权)”与“执政”的“正义性”应否一致?我认为:对于象中国这样的专制政治与文化,无所谓!但对于美国这样的民主政治与文化,“获政”的“正义性”远较“执政”的“正义性”重   更多...

秦晖:“第三条道路”,还是共同的底线?

一 早在“五四”以前,中国就出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20世纪末进入改革时代以后,“文化热”中的“中西”之争再度热闹起来,80年代许多人积极推进西化,90年代弘扬传统又成了主旋律,加上国际上亨廷顿式的“文明冲突”论助兴,可谓高潮迭起。 也是自清末民初起,中国开始了“主义”之争,50年代以前国内的“左右”热战血流漂杵,5   更多...

一个经济学人的第三条道路

对陈志武而言,个人自由超越了一般价值,他选择了在“局外”观察中国。北京的气温到了39度。整整一个上午,坐在咖啡馆里的陈志武都心神不定——那对宝贝女儿住处的空调坏了,他每半小时一个电话,催促维修工人上门,中途还为她们联系、安排美元兑现金。俨然是一位细心周到、性情平和的好父亲形象。在媒体聚光灯之外,这位经济学者过着普通、寻   更多...

王学东 曹军: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

目前国内关于第三条道路的讨论十分热烈,但对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问题却不够重视。事实上,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考虑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问题,对第三条道路的研究必然流于空泛,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1社会民主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处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总是在根据客观条件的变迁,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论、纲   更多...

刘道玉:问责高官与引咎辞职

官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称谓,在古代被称为官的人,都是为皇帝服务的大臣们,即所谓的“官,吏事君也”。在新时代,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官是指“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级别的公职人员,在我国现多用于军队和外交场合。”但是,不管对官的定义如何诠释,官与民总是相对应的,或是相对立的概念。中国是一个重官的社会,正像台湾   更多...

秦晖:福利问责与宪政之路

主讲人:秦晖评议人:熊跃根 王建勋 齐传钧张曙光:大家好!今天是天则所第464次双周讨论会,我们有幸请到了秦晖教授。今天来这么多人,也说明了秦教授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秦教授今天讲的题目是《福利问责与宪政之路》,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确实走到了宪政的一个十字路口,而宪政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空的   更多...

刘纳:“五四”与问责“五四”

一在数十年来的历史叙述中,在至今供青少年学习甚至为应考需背诵的历史教科书上,五四被界定为历史的转折点、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五四曾被赋予震古烁今的意义:它被比拟为东方的文艺复兴;它被标扬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被认定为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它被冠以各种 运动 的名目:它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是马克思主义宣传运动?它   更多...

周弘:“第三条道路”与欧洲联盟的社会模式

【内容提要】当代“第三条道路”的真正理论历史意义不是它对超越“左”“右”的提倡,也不是它关于理性地回应现代社会的主张。当代“第三条道路”的真正历史意义将要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把欧洲的传统价值观念与现实的政策主张成功地结合起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资本主义的挑战,第三条道路者们从社会民主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这两个欧洲的主要精神   更多...

和平革命: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与非正义性考

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本土的,才是国际的。——写在前面我一直主张,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候,视野必须是国际的,视点一定是国内的;如果把国际上一些流行的理论简单地横移至中国,无论是哈耶克或罗尔斯,抑或是吉登斯或哈维尔,结果都只能是南橘而北枳。21世纪中国社会开始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政界、学界与民   更多...


  本文关键词: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3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83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e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