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砟轨道高铁桥沉降监测与预报模型研究
本文选题:无砟轨道 + 高铁桥 ; 参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高铁技术出口海外,高铁客运专线设计和施工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而在高铁建设过程中,整个施工阶段以及运营期间的线下基础沉降监测与预报尤为重要,施工前期要做好沉降监测,随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险情,中期要做好沉降监测与预报工作,合理安排铺轨时间;运营阶段同样也要进行监测和预报以保证通车安全。而线下基础多采用高架桥的形式,所以针对无砟轨道高铁桥的沉降监测和预报模型研究成为了重中之重。目前,应用于无砟轨道高铁桥的常规沉降预报方法主要分为曲线拟合方法和系统预报模型两种,其中曲线拟合方法主要包括双曲线法、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Asaoka(浅岗法)、对数法等;而系统预报模型中目前比较主流和常用的是灰色理论系统,其中GM(1,1)是灰色系统中最为常用的模型。同时本文研究了利用小波去噪理论对沉降数据的预处理,首先通过对比试验,选出去噪效果较好的小波基函数,然后利用去噪前后的数据,选用对数法曲线预测,试验对比得出,利用小波方法去噪之后的沉降数据进行预测,可以有效提高预测的精度、改善预报的稳定性。选取天津至秦皇岛客运专线二标段的线下基础沉降观测数据,并对沉降数据进行小波去噪处理之后,在已有的整个施工阶段整体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施工阶段分为桥墩浇筑完成至架梁前、架梁结束至铺轨前、铺轨完成至试运营阶段等。分三个阶段,分别使用四种完全不同预报模型进行沉降预报对比分析。得出在架梁前GM(1,1)方法最优,三点法次之;架梁后至铺轨前,优先选用双曲线方法,GM(1,1)模型和三点法次之;铺轨后选用双曲线和GM(1,1),但基于GM(1,1)要求数据等时距,所以从工程实践角度出发,优先使用双曲线方法。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the export of high-speed railway technology overseas, the safety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monitor and forecast the settlement of the subline foundation during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hase and the operation period.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nstruction, we should do a good job of monitoring the settlement, and monitor the danger of settl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t any time. In the medium term, the settlement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should be done well, and the laying time should be arranged reasonably, and the operation stage should also be monitored and forecaste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raffic. However, the foundation under the line is mostly in the form of viaduct, so the research on the settlement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model of the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with ballastless track be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At present, the conventional settlement prediction methods used in ballastless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s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kinds: curve fitt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ecasting model, among which the curve fitting method mainly includes hyperbolic method. The method of logarithmic coordination of consolidation degree (three-point method Asaoka method, etc.)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odel in grey system, and the grey theory system is the mainstream and commonly used in the system prediction model at present.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e-processing of settlement data using wavelet denoising theory. Firstly, the wavelet basis function with better noise effect is selected by contrast experiment, and then the logarithmic curve is used to predict the data before and after denois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the prediction can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by using the settlement data after de-noising by wavelet method.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subline foundation settlement of the second section of Tianjin Qinhuangdao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are selected, and the settlement data are processed by wavelet de-noi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whole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whole construction stage,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stag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completion of pier construction to the erection of beam, the end of beam erection to the laying of track, the completion of track laying to the trial operation stage, and so on. In three stages, four completely different forecasting models are used to forecast the settle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ethod of GM1 / 1) is the best in front of the beam erection, followed by the three point method; the hyperbolic method and the three point method are preferred to be used before the erection of the beam and the three points method; and the hyperbolic curve and the GM1 / 1 / 1 are used after the laying of the track, bu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qual time interval, Theref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hyperbolic method is preferred.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213.157;U4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杰灵;刘学毅;杨荣山;;无砟轨道系统功能设计的概念与内涵[J];铁道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2 ;国内首段200m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试验线路通过检测[J];铁道建筑;2008年05期
3 朱高明;;国内外无砟轨道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铁道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4 吴克俭;;无砟轨道技术再创新研究与实践[J];铁道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5 赵东田;;无砟轨道的误差组成及其权值初步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6 张斌;雷晓燕;;基于车辆-轨道单元的无砟轨道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J];铁道学报;2011年07期
7 陈家宏;王婉;;无砟轨道专利技术趋势分析[J];中国铁路;2011年06期
8 张宇宁;;浅述铁路无砟轨道[J];山西建筑;2011年25期
9 赵丽静;;无砟轨道工程施工要点分析[J];交通标准化;2013年23期
10 张丽娜;靳自强;;沉降观测技术在某高铁无砟轨道路基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成;;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技术[A];中国铁道学会2009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一等奖论文[C];2010年
2 赵东田;;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误差组成及其权值分析[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赵东田;;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控制精度的新理念及过程控制标准[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王玲;高春勇;白杰;;无砟轨道结构混凝土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清江;隋建丛;乌健;黄旭升;秦宏文;;无砟轨道路基桩网结构钢筋混凝土桩施工技术研究[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6 沈东升;;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技术再创新总体方案设计[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7 张红平;魏周春;畅德师;;严寒地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选型及关键技术研究[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8 魏永幸;;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后沉降评估技术[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9 江成;王继军;胡所亭;姜子清;;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及关键技术[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10 何思形;周靖;;博格板式无砟轨道在凉水河特大桥简支箱梁上的施工方案[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继军 戴序;首条无砟轨道铁路试验成功[N];人民日报;2007年
2 记者 张荣文 徐云华 通讯员 宋亚;十一局集团率先完成沪杭客专无砟轨道施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3 姜书范邋董立巍;无砟轨道施工创高产[N];工人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刘军 张建友;石武客专无砟轨道先导段率先通过验收[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5 通讯员 刘福昌 黄涛;石武高铁无砟轨道 先导段通过铁道部验收[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6 本报通讯员 张诚;强化实体质量控制 打造无砟轨道亮点[N];人民铁道;2013年
7 通讯员郑建峰 李鸿样;十二局集团无砟轨道施工技术为高铁助跑[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3年
8 李佳;国内首条无砟轨道进入铺设阶段[N];中华建筑报;2007年
9 记者 蔡崇金 通讯员 陈幼林;客专隧道无砟轨道施工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10 刘爱平邋易善伟;全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进入全面施工阶段[N];人民铁道;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桂弘;列车荷载下无砟轨道含水裂纹受力特性及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赵健;高架车站到发线框架梁式无砟轨道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陈鹏;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力学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石现峰;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的设计理论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7年
5 林红松;基于断裂和损伤力学的无砟轨道静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Ammar A.M.Shubber(夏伯);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动力特性及相关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任娟娟;桥上无缝道岔区纵连式无砟轨道受力特性与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罗震;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受力及轮轨动力作用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刘晓红;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红黏土路基动力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和振兴;板式无砟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荆果;多线斜拉桥上无砟轨道线路施工顺序对轨道平顺性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 谢旭;黔桂线定水坝隧道内无砟轨道病害成因及整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唐涛;高铁无砟轨道曲线主点提取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姜浩;双块式无砟轨道复合试件层间传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朱浩;无砟轨道大坡道桥梁梁端位移对坡度限值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颜乐;CRTS 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横向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万章博;CRTS I 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温度场特性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李健;双块式无砟轨道温度场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聂松广;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精调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刘克旭;复杂温度下桥上无缝线路与CRTS Ⅰ型板式无砟轨道作用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76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87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