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温度场的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车辙数值模拟分析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沥青路面 ; 参考:《公路交通科技》2015年12期
【摘要】:为了研究基于温度场的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车辙性能,以广西地区气候特征为例,针对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特点和现有研究的不足,运用有限元方法,借助ABAQUS计算了4种不同组合的路面结构的温度梯度分布和车辙深度。结果表明:采用连续变温的沥青路面车辙模拟分析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混合式基层的抗车辙性能比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更优越;以水稳为底基层,级配碎石为过渡层及大粒径沥青碎石混合料作下面层的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不仅有利于减少路面裂缝的产生,改善沥青路面的内部排水,而且不会因其剪切破坏而产生更严重的车辙;沥青路面中面层是车辙变形的主要层面,厚式沥青路面结构的抗车辙性能欠佳,但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也不会出现过于严重的车辙现象。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rutting performance of mixed base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based on temperature field, taking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xi region as an example, aiming at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base asphalt pavement and the deficiency of existing research,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used.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distribution and rutting depth of fou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avement structures are calculated by ABAQU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utting simulation analysis method of asphalt pavement with continuous variable temperature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reasonable structural design, the rutting resistance of the hybrid bas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semi-rigid asphalt pavement, and the base is based on water stability. Graded crushed stone is a mixed base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with transition layer and large particle size asphalt macadam mixture as the lower layer. It is not only helpful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avement cracks,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drainage of asphalt pavement. The middle surface of asphalt pavement is the main layer of rutting deformation, and the rutting resistance of thick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is poor, but through reasonable structural design, Nor will there be too much rutting.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现代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先进建养技术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067,51508040)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4C0409)
【分类号】:U416.21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明;苏小勇;宋琼瑶;蒋跃;;冻土非稳态温度场有限元模拟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2 张忠;张心斌;陈信堂;;混凝土无约束监测装置研制及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刘圣保;;高速公路稳定期桥头跳车治理及其路面改善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李云龙;;铜陵路桥主塔混凝土承台温度控制措施与效果分析[J];安徽建筑;2007年05期
5 吴长青;;雾封层在皖西地区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6 张志清;白胜伟;王贵增;王文华;赵文丁;;城市公交港湾路面结构应力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7 乐兴X;索智;李振;徐世法;;高速公路不同养护策略的对比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杨庆贵;;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病害原因及维修对策[J];才智;2008年13期
9 高俊启;陈昊;季天剑;刘宏月;;沥青路面动水压力光纤传感测量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9年09期
10 王锦河;;沥青混合料高温蠕变试验方法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清;傅海滨;李东辰;;防止沥青路面车辙产生的结构设计参数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2 杨京伟,徐瑞清,鲍浪;SBS改性道路沥青[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3 徐世法;沥青路面的车辙深度与行车安全性[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4 黄晓明;柔性路面层状体系的边界元分析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5 李朝阳;沥青路面应力位移简化计算[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萧赓,梁乃兴,陈聪华;水泥粉煤灰级配碎石基层混合料微观机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李静,戴经梁;沥青混合料有效温度的计算和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郑南翔,李炜光;二灰碎石抗裂性能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倪富健,邓学钧;汽车轴重与路面破坏的关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0 李巧茹,李国强,魏连雨;超载车辆弯沉等效换算方法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向进;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J];东北公路;2001年02期
2 王守立,麻虹艳;沥青路面防水措施初探[J];辽宁交通科技;2001年05期
3 李愉平;沥青路面质量管理与控制[J];青海交通科技;2003年04期
4 李江,封晨辉;永久性沥青路面[J];石油沥青;2005年03期
5 张雁,李维生,赵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纤维稳定料的发展综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曹卫东,陈旭,吕伟民;简述国内外低噪声沥青路面研究状况[J];石油沥青;2005年01期
7 宋秀兰;杨英;;英试验多孔沥青路面[J];建筑工人;2006年02期
8 卜伟;;沥青路面热风加热的计算[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年04期
9 贾渝;;2008年沥青路面与环境专题研讨会信息[J];现代交通技术;2006年03期
10 关书敏;;国内第一条景区橡胶沥青路面铺就通车[J];公路交通技术;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杰;;加强全面管理防止沥青路面水破坏[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2 刘韩英;张忠光;孙红兰;;浅谈沥青路面的养护与维修[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年
3 王佐民;吕伟民;;低噪声沥青路面的声学特性[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位俊涛;刘晓兵;;浅谈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以新密市荥密路施工为例[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姬东;李黎;;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泽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施工质量管理实践[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9 万里鹏;程琳;;浅谈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10 杨海鸥;吕松年;;合理选择沥青路面设计结构方案[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珍珍;美专家提出系统考虑沥青路面质量[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记者 杨宝众 特约记者 王丽霞;技术交流有助提升中国沥青路面水平[N];中国交通报;2006年
3 赵会;岷江大道沥青路面全面开铺[N];眉山日报;2008年
4 王远洋 孙燕 程佳祺;城市非主干道推广沥青路面[N];蚌埠日报;2009年
5 周瑞华;“衡大高速”沥青路面“就地再生”[N];衡阳日报;2010年
6 记者 白秋薇;陕西:沥青路面耐久研究通过验收[N];中国交通报;2010年
7 荣磊 春燕;我省要求40%沥青路面循环利用[N];新华日报;2011年
8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蒋恒;港城“尝鲜”沥青路面修复新技术[N];苏州日报;2011年
9 实习记者 赖囝楠;浙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换颜”[N];中国交通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李茜邋杨捷;彩色沥青路面制作“独占鳌头”[N];长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川;典型沥青路面动力行为及其结构组合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刘圣洁;基于江西南部地区温度条件的沥青路面健康性能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3 周泽洪;基于四川气候和轴载要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耿立涛;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超孔隙水压力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书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沥青路面性能关键参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6 黄志义;特长隧道沥青路面火灾过程燃烧机理与安全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聂鹏;辽宁省沥青路面合理结构类型与区划原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关彦斌;大孔隙沥青路面的透水机理及结构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罗辉;沥青路面粘弹性响应分析及裂纹扩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端宜;设计沥青路面及其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作舟;基于混合Lagrange-Euler算法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疲劳损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亮;典型沥青路面罩面施工工艺及质量管理[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赵耀华;基于性能的沥青路面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曹玉华;季冻区高等级公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合理结构及使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刘世伟;沥青路面冷铣刨切削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张勇;沥青路面施工设备作业质量指标体系与施工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熊海珍;提高青海省沥青路面耐久性的技术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高建纲;城市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张丹妮;不饱和聚酯树脂沥青路面冷补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10 崔慕源;新疆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长期养护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78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878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