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极限应变法在圆形隧洞稳定分析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6-06 20:00

  本文选题:圆形隧洞 + 破坏准则 ; 参考:《应用数学和力学》2015年12期


【摘要】:材料的屈服和破坏是不同的,屈服准则已有大量研究,但缺少严格的破坏准则.理想弹塑性模型用应力表述难以区别屈服与破坏,为此该文提出极限应变破坏判据,可用于判断材料的局部和整体破坏.给出了不同材料极限应变的确定方法,并作为破坏判据用于岩土类材料的稳定分析,称为极限应变法.将极限应变法应用于圆形隧洞,研究隧洞的破坏过程、围岩破坏深度及其安全系数,并与滑移线理论和实际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极限应变法能够判断圆形隧洞的破坏过程与极限状态,求得准确的安全系数,与滑移线场法和模型试验的结果一致,验证了极限应变法在隧洞中应用的可行性.极限应变判据具有明确的力学意义,能反映材料破坏的全过程,为岩土类材料极限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Abstract]:The yield criterion of material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failure, but there is no strict failure criterion.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yield and failure by the stress expression of ideal elastic-plastic model. In this paper, a limit strain failure criterion is proposed, which can be used to judge the local and global failure of materials.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limit strain of different materials is given and used as a failure criterion for 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geotechnical materials, which is called the ultimate strain method. The limit strain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circular tunnel to study the failure process of the tunnel, the failure depth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its safety factor.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slip line theory and practical model test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limit strain method can judge the failure process and limit state of circular tunnel and obtain the accurate safety factor,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slip line field method and model test, and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limit strain method in the tunnel. The ultimate strain criterion is of definite mechanical significance and can reflect the whole process of material failure, which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limit analysis of geotechnical material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土木工程系;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013600;2011CB710606)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c2013jcyjys0002)~~
【分类号】:U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颖人,赵尚毅;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土坡与岩坡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9期

2 王永甫;王成;唐晓松;;基于非关联流动法则的圆形隧洞滑移线解答[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敬;张建海;;向家坝水电站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性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2 胡建平;刘亚莲;周翠英;;土石坝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与临界条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3 王晓东;陈守龙;;路基边坡稳定性有限元数值分析[J];安徽建筑;2011年01期

4 韩光;李连崇;王大国;;流固耦合作用下节理岩质边坡失稳过程的RFPA模拟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李健;邓觐宇;袁臻;黄晓燕;李永斌;王玉标;;地下溶洞路床路堑失稳——强度折减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6 赵朝阳,吴平,张德良,陈兴涛;路堑边坡位移与失稳反分析应用与问题[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7 谢立新,李健,邓觐宇,袁臻;路基工程失稳—强度折减有限元反分析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8 李新星;朱合华;蔡永昌;丁文其;;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9 华渊;周太全;邢焕兰;;路堑边坡土钉墙支护结构测试与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10 吴昌将;张子新;;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群桩土拱效应的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本强;废弃矿山垃圾填埋场边坡稳定性及加固防渗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方薇;残积层红黏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陈宾;郴州地区残坡积土工程边坡过程稳定性研究及控制[D];中南大学;2010年

5 柳群义;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与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许湘华;浅变质岩变形特征与边坡支护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王树丰;汶川地震滑坡微型桩防治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徐兴华;公路边坡信息综合管理与安全评判决策[D];浙江大学;2011年

9 傅晏;干湿循环水岩相互作用下岩石劣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孙阳;结构安定性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国华;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卸压范围及临界层间距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素娟;南水北调工程芳芝段开挖渠道边坡稳定敏感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陈丽刚;基于ABAQUS渗流与应力耦合作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4 吴智慧;岩质高边坡开挖防护数值模拟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买合木提·巴拉提;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在二塘沟水库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应用[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汪磊;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7 李荣联;沥青路面结构体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裴利剑;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曾格华;浅变质岩风化层边坡渐进破坏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航;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破坏过程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茂田,武亚军,年廷凯;强度折减有限元法中边坡失稳的塑性区判据及其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2 郑颖人;邓楚键;王敬林;;基于非关联流动法则的滑移线场及上限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0年08期

3 郑颖人,王敬林,朱小康;关于岩土材料滑移线理论中速度解的讨论——广义塑性理论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1年06期

4 张鲁渝,郑颖人,赵尚毅,时卫民;有限元强度折减系数法计算土坡稳定安全系数的精度研究[J];水利学报;2003年01期

5 赵尚毅,郑颖人,邓卫东;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6 郑颖人,赵尚毅,邓卫东;岩质边坡破坏机制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7 郑颖人,赵尚毅;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土坡与岩坡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9期

8 朱以文,吴春秋,蔡元奇;基于滑移线场理论的边坡滑裂面确定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5期

9 徐干成,郑颖人;岩石工程中屈服准则应用的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0年02期

10 连镇营,韩国城,孔宪京;强度折减有限元法研究开挖边坡的稳定性[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汪凌云;缺陷形状对金属板极限应变影响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6期

2 徐世俊;赵永刚;盛洪飞;;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中引入受拉钢筋极限应变控制的意义与方法[J];湖南交通科技;2009年02期

3 胡波;王建国;;FRP约束混凝土柱强度和极限应变模型的比较[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年05期

4 徐世俊;赵永刚;盛洪飞;;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中引入受拉钢筋极限应变控制的意义与方法[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5 王祖恩,,王永喜;不同宽度钢筋混凝土厚板对其受压区极限应变及承载能力的影响[J];上海铁道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6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耿威;四种植物单根持续拉力下的抗拉特性[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87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987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2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