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轴载交通下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重轴载交通 + 斜向预应力 ; 参考:《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摘要】:针对重轴载交通下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抗疲劳性能较差、容易产生裂纹的问题,提出将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引入重轴载交通中,并结合已有定测下混凝土疲劳试验结果对其抗疲劳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根据混凝土疲劳破坏发展的历程,提出此种路面结构中预应力筋的分步张拉方法:当混凝土浇筑完成24h后,预应力筋第一次张拉到30%的设计轴力,以控制混凝土路面初期裂纹;当混凝土达到设计龄期后,张拉至设计轴力用以抵消温度应力和部分重轴载引起的路面拉应力,保证路面结构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处于三维压缩状态,从而防止混凝土裂纹的出现和扩展,达到提高混凝土第二阶段抗疲劳强度的目的.实例验证了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结构适用于重轴载交通.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the fatigue resistance of ordinary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under heavy axle traffic is poor and the cracks are easy to occur,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oblique prestressed concrete pavement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heavy axle load traffic. Combined with the fatigue test results of concrete, the anti-fatigue mechanism of concrete is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fatigue failure of concrete, a step by step tension method of prestressed tendons in this kind of pavement structure is put forward: after 24 hours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the first tension of prestressed tendons reaches 30% of the design axial force.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initial crack of concrete pavement, when the concrete reaches the design age, the tension to the design axial force is used to counteract the temperature stress and the pavement tensile stress caused by partial heavy axle load.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concrete crack from appearing and spreading, the pavement structure is in the state of three-dimensional compression under normal use, and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fatigue strength of the second stage of concrete is achieved. The example shows that the oblique prestressed concrete pavement structure is suitable for heavy axle traffic.
【作者单位】: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吉林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308255) 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资助项目(LJQ2014059)
【分类号】:U416.2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吕培印,李庆斌,张立翔;混凝土拉-压疲劳损伤模型及其验证[J];工程力学;2004年03期
2 曹伟;宋玉普;刘海成;;混凝土三轴变幅拉-压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3期
3 孟岩;郭林泉;谈至明;;路面载重车辆的荷载特征[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4期
4 曹伟,宋玉普;混凝土三轴受压等幅疲劳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5 朱劲松,肖汝诚,宋玉普;混凝土双轴抗压疲劳累积损伤规律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娜;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江;鲜学福;王鸿;;循环载荷作用下周期充水岩石变形规律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2 邓代强;高永涛;吴顺川;朱伟亚;杜子建;;基于声波测速的充填体完整性检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3 刘新健;许锡宾;林军志;;混凝土声弹应力测试技术的新进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宋谷长;叶远春;刘庆仁;;北京市城市道路塌陷成因及对策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8期
5 孟宪宏;宋玉普;;混凝土抗拉疲劳剩余强度损伤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杨健辉;方坤河;赵东拂;宋玉普;邹小理;;基于残余应变的多侧压下混凝土受拉疲劳损伤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S1期
7 杨仲元;;基于复杂场地及行车条件的交通振动影响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12期
8 赵庆新;李东华;闫国亮;康佩佩;;受损混凝土抗硫酸盐腐蚀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2年02期
9 傅强;谢友均;龙广成;马昆林;尹晓文;;混凝土三轴蠕变统计损伤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10期
10 牛旭婧;赵庆新;陈天红;;聚丙烯粗纤维对高强混凝土高温后性能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杰;葛庆子;马华;;竖向地震荷载影响下框架柱破坏的理论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2 韩素平;魏锦平;赵建忠;张当俊;靳钟铭;;大尺度岩样单轴循环加载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杨鹏飞;王朝伦;杨科;;对成温射线原路面病害处治的研究[A];成都市“两快两射”快速路系统工程论文专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红燕;不同载荷下缺口参数对轴类零件低周疲劳寿命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2 赵造东;水工混凝土受压疲劳性能及累积损伤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孙雅珍;沥青混凝土路面粘弹性损伤演化与防裂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4 韦未;拱坝开裂分析及拉应力控制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孟宪宏;混凝土疲劳剩余强度试验及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郑克仁;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及机理[D];东南大学;2005年
7 闫长斌;爆破作用下岩体累积损伤效应及其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8 韩素平;岩体特性尺度效应与长细比效应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9 熊耀清;密肋复合墙体损伤演化规律及损伤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肖建清;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力琼;重轴载条件下沥青路面轴载换算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贤波;桥式起重机寿命评估及起升能力提升[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李书芳;超载运营下在役RC桥梁疲劳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杜薇;冻融与荷载耦合作用下路面水泥混凝土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张敏霞;循环荷载作用下水泥土的疲劳特性及其损伤行为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6 王功勋;土壤生态固化关键技术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5年
7 李荣;角焊缝搭接接头疲劳寿命预测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李宇;超载车辆对公路路面的损害及其防治措施[D];吉林大学;2007年
9 高万国;循环荷载作用下高桩码头构件疲劳损伤分析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杨毅;不同加载频率下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湘莲 ,李世聪;价值工程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2年03期
2 赵永利,孙伟;混凝土材料疲劳损伤方程的建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李朝阳,宋玉普,赵国藩;混凝土疲劳残余应变性能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田英辉;赵瑜;闫澍旺;刘力伟;程栋栋;;基于ANSYS的预应力筋张拉顺序数值模拟及优化[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5 杜云,张春明,尾崎,
本文编号:2041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04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