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盾构隧道邻近既有建筑物施工风险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7 11:43

  本文选题:邻近施工 + 风险评价 ; 参考:《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盾构隧道邻近既有建筑物的施工被称为邻近施工,邻近施工在城市中不可避免,同时因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会越来越普遍,且具有周边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工序复杂等特点,增添了邻近施工的不确定性,为邻近施工的顺利实施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去对邻近施工项目因素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因素影响项目目标的正常实施。在对影响邻近施工的项目因素进行风险分析时,本文通过风险识别的手段、方法,结合邻近施工项目特点,分析了邻近施工风险发生机理,构建了适合邻近施工风险分析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对邻近施工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为了获得客观公正的数据,为下一步的项目风险分析做好准备,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有关的调查对象进行了访问。基于构建的邻近施工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方法的选取,并考虑到邻近施工项目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采用了模糊网络分析法(FE—ANP)对邻近施工项目进行风险评价,建立了FE—ANP结构网状模型,利用三角模糊数重要语言标度合成模糊判断矩阵,根据网络层次分析法超矩阵的计算,确定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决策思想对此进行评价。鉴于超矩阵的计算较为复杂,本文利用SD软件对项目中的超矩阵进行运算分析,从而获得评价矩阵的未加权超矩阵、加权超矩阵、极限超矩阵等,由极限超矩阵获得的极限相对排序向量,反映了底层元素对项目整体状况的影响程度,由此可通过极限相对排序向量识别底层元素对项目整体起支配作用的关键风险因素,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单因素评判矩阵,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项目结构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由评价结果确定了项目相应的风险等级,同时也获得了地层情况、近接情况、设计、施工、近接安全控制措施、人员素质方面相应的风险等级以及风险变化发展趋势。根据所识别出的关键风险因素以及综合评价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一些风险应对措施。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isting building adjacent to the shield tunnel is called the adjacent construction, and the adjacent construction is inevitable in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will be more and more common,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s complicated, the construction is difficult an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complex, which adds the uncertainty of the adjacent construction, which is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adjacent construction. It is a great challeng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isk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of adjac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t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risk measures to avoid th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norm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objectives. In the risk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jac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means of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adjacent appl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construction risk in adjacent construction, constructs a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uitable for adjacent construction risk analysis, which is the basis for risk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djac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order to obtain objective and impartial data and prepare for the next project risk analysis, this paper pas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this paper, the fuzzy network analysis (FE - ANP)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adjac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the FE - ANP structure network is established. The fuzzy judgment matrix is synthesized by the trigonometric fuzzy number important language scale, and the weight vector of the judgement matrix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uper matrix of the network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s used to evaluate it. In view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uper matrix, the SD software is used for the super matrix in the project. In order to obtain the unweighted super matrix, weighted super matrix, limit super matrix and so on, the limit relative ranking vector obtained by the limit super matrix, which reflects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underlying element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 can be obtained by the limit relative ordering to identify the dominating effect of the underlying element to the project as a whole. The key risk facto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single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 is obtained. Finally,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ject structure model synthetically. The risk grade of the project is determined by the evaluation result, and the stratum condition, the close connection, the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close safety control are also obtained. Measures, the corresponding risk level of personnel quality and the trend of risk chang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key risk factors identified and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deal with risk.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5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胜利,乔世珊;混合式盾构机──盾构机技术讲座之四[J];建筑机械;2000年07期

2 唐健;盾构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概要[J];隧道建设;2002年01期

3 ;盾构技术[J];工程质量;2003年02期

4 ;首届中日盾构隧道技术交流会5月召开[J];岩土工程界;2003年04期

5 丁凯;;盾构机的技术特点分析[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6年05期

6 靳世鹤;;国内建筑企业发展盾构技术探讨[J];隧道建设;2007年06期

7 吴笑伟;;国内外盾构技术现状与展望[J];建筑机械;2008年15期

8 周馥隆;张雯;;国产盾构机如何借势破局[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0年03期

9 吴学松;;国产盾构为隧道建设提速[J];建筑机械化;2011年06期

10 ;媒体重头文章概览[J];重庆建筑;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政;方依文;王海涛;郑仔弟;;盾构隧道穿越建筑群施工技术[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黎印;刘钦鑫;杨宏强;全红岗;;昆明轨道交通试验工程盾构机设计制造和施工[A];2011中国盾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仁鹏;;上海地铁一号线工程中的盾构[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翟来生;;微型盾构技术在北京地区的应用[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张厚美;;混合式盾构机在硬岩中的掘进性能数值仿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馈;;琼州海峡隧道大埋深超大直径盾构关键技术初探[A];第二届隧道掘进机(盾构、TBM)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铁隧道集团城市盾构项目管理、施工技术、设备维保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郭朷栻;;从议盾构(TBM)技术的应用及发展[A];第八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小庆;张欣;;基于KingView的盾构机监控管理系统的开发[A];2011中国盾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韩伟锋;李凤远;;基于声发射技术监测盾构刀盘和主驱动[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陈馈;;狮子洋隧道SDⅢ标盾构选型设计与对接施工[A];中国中铁隧道集团2007年水底隧道专题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证券时报记者  黄婷;隧道股份募资2亿启动盾构产业化[N];证券时报;2006年

2 本报通讯员 邓艳;华隧通:新型国产盾构领域崛起的新军[N];人民铁道;2008年

3 记者 尹江勇;河南造挑战“洋盾构”[N];河南日报;2011年

4 通讯员 焦卫华 姜宗福 本报记者 乔地;中铁装备:让盾构成为民族工业的骄傲[N];科技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柳祖林;盾构机向硬岩型转变将带动用钢高强化[N];中国冶金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乔地 通讯员 申阳;跃上世界盾构之巅[N];科技日报;2014年

7 张艳;国内最大矩形盾构完成“处女行”[N];文汇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黄穗诚邋通讯员 柯梅丽;中日专家在穗交流盾构隧道技术[N];广东建设报;2007年

9 田玲翠;“上海盾构”钻地越江显神力[N];文汇报;2008年

10 王康鹏;“联姻”秦冶日立造船试水中国盾构机市场[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凯之;盾构机冗余驱动回转系统动态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丹;盾构机用大断面高碳铬轴承钢组织性能控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红卫;盾构隧道邻近既有建筑物施工风险评价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伟青;盾构机同步驱动及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蒋兴起;盾构全断面切削穿越桥梁群桩综合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4 刘博;盾构机土仓压力控制模型参数辨识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史鹏飞;敞开式盾构挖掘装置仿真与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赵晓云;盾构滚刀磨损无线监测系统[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7 张俊辉;盾构机推进液压系统设计与建模仿真分析[D];沈阳理工大学;2014年

8 周彬;盾构隧道通用管片拟合排版和动态纠偏实现方法研究与分析[D];华东交通大学;2009年

9 文香稳;盾构姿态测量中的倾角仪误差补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何平;基于CAN总线盾构控制系统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73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073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0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