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热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Abstract]:The fatigue resistance of hot-recycled asphalt pavement mixture with 100200250300 and 4040% RAP was studied by tri-point loading fatigue test, and the fatigue change law of hot-recycled mixture was revealed, and the fatigue equation was establishe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hot recycled mixtur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RAP content, an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hot recycled mixture to the change of strain level increases. Considering the climate zoning of China and the changing law of road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amount of heat recycled mixtur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choice of maximum RAP content of hot recycled mixtur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climate zoning of the road in which the road is located.
【作者单位】: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聂忆华;刘苹;周志刚;侯月军;戴旭;;再生剂对沥青再生机理的影响研究[J];公路工程;2012年06期
2 兰青;徐伟;赵劲松;刘平;;高比例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广惠高速公路试验与评价[J];公路工程;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任拴哲;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及其设备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君;孙永成;杨宗文;;基于LabVIEW系统的GTM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2 刘凤翰;陈晓玲;;水泥混凝土用粗骨料不同粒径针片状颗粒影响系数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3 艾思平;;厂拌热再生沥青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董先明;;浅谈彩色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5 刘应托;;浅议公路改建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工艺[J];安徽建筑;2008年06期
6 黄志福;;论机制砂在高速公路中应用的经济效益[J];安徽建筑;2009年02期
7 陈德金;张金宝;;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在公路改建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9年03期
8 吴兆兵;;AC-25C再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浅谈[J];安徽建筑;2010年01期
9 唐正辉;;浅析沥青碎石室内目标配合比设计[J];安徽建筑;2010年06期
10 杜雪芹;;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合料原材料的质量管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禄生;;沥青稳定碎石ATB-25和ATB-30路用性能试验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代印松;;浅谈水泥稳定碎石生产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家瑛;黄科;蒋华钦;;钢渣微粉用于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洪海;张建;;沥青路面离析的材料和设备机理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颖;刘明;;公路行业中的低碳技术[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6 张平利;赵佃强;;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新思路[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7 孙雪龙;凌晨;;集料压碎值指标探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姜慧辉;;国外防止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微裂技术分析[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扈惠敏;李德章;柳炳康;朱朝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集料工程性质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付佳丽;扈惠敏;柳炳康;;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料路用性能的试验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骁;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流变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付玉;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老化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皓玉;车辆与路面相互作用下路面结构动力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振霞;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董忠红;重型车辆—沥青路面系统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徐鸥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魏道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损坏模式与结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黄琪;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评价与支付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尹应梅;基于DMA法的沥青混合料动态粘弹特性及剪切模量预估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段跃华;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基础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博书;铁尾矿砂免烧砖的制备及其特性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丽丽;道路病害视频检索与识别系统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建伟;城市主干道级配碎石材料组成分析与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航;掺温拌剂的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于志新;排水性沥青路面在山区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洪刚;水—温冻融条件下沥青路面病害特征及发展机理[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万平;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黄雄立;冰灾对湖南高速公路路面性能的影响及灾后养护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姚飞;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月军;周志刚;高及阳;;不同再生剂对旧沥青性能的改善[J];交通科学与工程;2009年03期
2 李建才;沥青回收与再生[J];东北公路;2001年03期
3 刘登普;高等级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及施工[J];湖南交通科技;2002年02期
4 陈启宗;“工厂热法”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J];工程机械;2001年05期
5 陈启宗;国外沥青混凝土再生搅拌设备的发展[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0年10期
6 徐慎初;两种观念的碰撞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的比较[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2年10期
7 王欣,何文锋,刘先淼;旧沥青路面混合料检测及其性能评价[J];广东公路交通;2003年03期
8 谭积青;广佛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及沥青再生研究[J];广东公路交通;2004年01期
9 郝培文,张登良;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的研究[J];公路;2000年05期
10 黄建跃,刘先淼;谈发展沥青再生技术的几个关键问题[J];公路;200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红;;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分析[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2年10期
2 黄彭;;沥青热拌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J];华东公路;1987年05期
3 任拴哲;王晓文;李海;;沥青热再生混合料最大理论密度计算公式[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7年04期
4 刘伟;连续式沥青再生混合料质量的控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4年12期
5 苗乾;魏连雨;周卫峰;魏如喜;;成型方法对水泥再生混合料性能影响试验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2010年06期
6 苗乾;魏连雨;周卫峰;魏如喜;;成型方式对水泥再生混合料性能影响分析[J];中外公路;2011年02期
7 倪玮;刘化学;刘强;;基于性能设计法的就地热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与探讨[J];华东公路;2012年01期
8 倪玮;刘化学;刘强;;基于性能设计法的就地热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J];路基工程;2012年01期
9 杨风英;陈文锋;;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工程;2011年01期
10 郭银涛;刘清泉;刘振清;王松根;;基于改性乳化沥青-水泥双胶结料的半柔性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艺言 实习生 张彩霞;来之于路“环”之于路[N];中国交通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郭康生;基于基准料合成的不同掺配率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2 许慧;基于RAP材料变异性的厂拌再生过程质量管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3 李茜;常温再生RAP中老化沥青及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鹿世勇;现场冷再生技术在二级公路大修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1年
5 张明科;RAP变异性与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效果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6 陆鹏;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再生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7 朱亚强;日兰高速济宁段海母(HiRM)再生施工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李希亮;高性能沥青路面冷再生面层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78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178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