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高速铁路隧道缓冲结构气动载荷与结构应力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9-18 19:45
【摘要】: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会引起车隧气动效应.在隧道洞口设置缓冲结构是简便有效的应对措施之一.而缓冲结构一般设置在隧道洞口,列车通过隧道产生气动载荷对该结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采用数值方法,利用Ansys软件的workbench模拟平台,对列车通过隧道产生的气动载荷作用在顶部单开口缓冲结构上的压应力变化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气动载荷所引起的结构附加应力作用明显.当行车速度为350 km/h时,附加应力可以达到80 kPa,而缓冲结构开口周围成为气动载荷附加应力集中区.对于双线隧道,近车壁面与远车壁面的附加压应力规律一致,但近车侧应力值要大于远车侧.与压力波在隧道内的传播特性类似,气动载荷所引起的附加压应力具有往复传播特征.另外,对顶部缓冲结构开口附近出现附加应力集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确定缓冲结构形式是引起应力集中的决定因素.以上结论对隧道洞口缓冲结构的设计及安全巡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bstract]:When a high speed train passes through a tunnel, it will cause aerodynamic effects. It is one of the simpl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set up buffer structure at tunnel entrance. However, the buffer structure is usually located at the tunnel entrance, and the aerodynamic load caused by the train passing through the tunnel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is paper, a numerical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change of compressive stress on the top single opening buffer structure caused by aerodynamic load generated by train passing through a tunnel on the workbench simulation platform of Ansys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al stress of the structure caused by aerodynamic load is obvious. When the driving speed is 350 km/h, the additional stress can reach 80 kPa, and the additional stress concentration region around the opening of the buffer structure is formed. For the two-line tunnel, the additional compressive stress of the near side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far side, but the near side stress is larger than the far side. Similar to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ssure wave in tunnel, the additional compressive stress caused by aerodynamic loa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iprocating propagation. In addition, the causes of additional stress concentration near the opening of the top buffer structure are analyzed, and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form of the buffer structure i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have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sign of tunnel entrance buffer structure and safety inspection.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11AA11A103-3-3-2)
【分类号】:U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国伟;魏宇杰;赵桂林;刘玉标;曾晓辉;邢云林;赖姜;张营营;吴晗;陈启生;刘秋生;李家春;胡开鑫;杨中平;刘文正;王文静;孙守光;张卫华;周宁;李瑞平;吕青松;金学松;温泽峰;肖新标;赵鑫;崔大宾;吴兵;钟硕乔;周信;;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J];力学进展;2015年00期

2 骆建军;吴尽;陈鹏飞;;高速铁路并联隧道横通道对隧道内压力变化的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3 马伟斌;张千里;刘艳青;;中国高速铁路隧道气动效应研究进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4 马云东;李博;范斌;;空气动力学效应作用下高速铁路隧道细观力学数值模拟[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冯志鹏;张继业;张卫华;;高速列车在隧道内和明线上交会时气动性能对比分析[J];铁道车辆;2010年12期

6 张来平;邓小刚;张涵信;;动网格生成技术及非定常计算方法进展综述[J];力学进展;2010年04期

7 马静;张杰;杨志刚;;横风下高速列车非定常空气动力特性研究[J];铁道学报;2008年06期

8 刘如山;胡少卿;石宏彬;;地下结构抗震计算中拟静力法的地震荷载施加方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9 赵文成,高波,王英学;高速铁路隧道口微压波减缓措施的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10 邢景棠,周盛,崔尔杰;流固耦合力学概述[J];力学进展;199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沈继华;充气膜结构流固耦合效应下的风振响应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解元玉;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流固耦合计算研究及工程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范斌;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及其对支护结构耐久性影响[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胜;王强;何晓晖;高亚明;王新文;;基于流体-固体耦合的液压滑阀开启过程仿真分析与优化[J];兵工学报;2017年03期

2 李强;刘霞;赵辉;;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叶轮流固耦合分析[J];新技术新工艺;2017年02期

3 黄剑峰;张立翔;杨松;姚激;;水轮机槽道内导叶动态绕流水力特性大涡模拟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4 闫亚光;杨庆山;;高速列车隧道内会车时气动舒适性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5 杨树人;陈璨;庞博学;;内管行星运动环空中幂律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J];天然气与石油;2017年01期

6 邵伟平;徐浩军;郝永平;;悬停状态共轴双旋翼桨叶扭转设计及升力性能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7年02期

7 王超越;王福军;;离心泵瞬态模拟中滑移界面形状和位置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1期

8 颜秋菊;钟红;李红军;;基于拟静力法的核电站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地震承载力研究[J];工业建筑;2017年01期

9 刘宁宁;孙丹;胡广阳;艾延廷;白伟钢;;刷式密封泄漏流动特性流固耦合研究[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10 段宝生;;深水AUV系统湿模态分析[J];海岸工程;201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玲;超临界锅炉末级过热器管屏三维数值分析[D];东南大学;2016年

2 范亚芬;聚丙烯多区循环反应器阻隔液棒失效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炳坤;高排逆止阀内部流场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新颖;某型林用消防车振动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陈鹏飞;地铁隧道空气动力学特性及最大运行速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吴斌;基于三维动网格的高温蒸汽增压组件流固耦合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7 朱雨;内外充液换热管流体诱导振动双向流固耦合作用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杨进;循环流化床锅炉一次风管道结构优化及流固耦合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9 周建波;新型倾转旋翼无人飞行器设计分析[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10 李树云;袋式除尘器滤袋组件流致振动数值模拟[D];南昌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标;张营营;邢云林;孙振旭;杨国伟;;定常横风作用下高速列车的安全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08期

2 孙春华;;艰险山区客运专线铁路隧道缓冲结构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4年01期

3 姚拴宝;郭迪龙;杨国伟;;基于径向基函数网格变形的高速列车头型优化[J];力学学报;2013年06期

4 张雷;杨明智;张辉;金琦;;高速铁路隧道洞门对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影响[J];铁道学报;2013年11期

5 马伟斌;程爱君;郭小雄;吴敏敏;张千里;;高速铁路隧道气动效应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J];铁道标准设计;2013年11期

6 姚拴宝;郭迪龙;杨国伟;;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高速列车截面变化率优化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28期

7 罗建斌;胡媛媛;杨建恒;胡爱军;;路堤倾角变化对高速列车侧风运行气动特性影响[J];计算物理;2013年05期

8 宦荣华;宋亚轻;朱位秋;;基于相干分析的接触导线高度不平顺不利波长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9期

9 赵悦;肖新标;韩健;赵国堂;金学松;;高速有砟轨道钢轨动力吸振器垂向吸振特性及其参数影响[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16期

10 李瑞平;周宁;张卫华;梅桂明;;基于AR模型的接触网脉动风场与风振响应[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儆伦;双层充气膜沼气储存柜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吴云峰;双向流固耦合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D];天津大学;2009年

3 王福生;运输槽罐防浪板优化设计[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李松;油罐车液体晃动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孙立国;三级配(全级配)混凝土骨料形状数值模拟及其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6 张庆华;车载容器的动力学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桂荣,杜彦亭,李荣林;飞行器气动载荷的模拟与控制[J];机床与液压;1997年01期

2 邹群飞;;机身气动载荷计算[J];洪都科技;2009年04期

3 刘宗政;陈振华;彭强;杨文国;周平;;基于平面丝网气动载荷的风洞阻尼网设计[J];机械制造;2010年05期

4 梁立哲;;风电机组气动载荷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16期

5 王明;但聃;陈丽;;飞机舱门类部件气动载荷风洞试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2年04期

6 倪迎鸽;万小朋;赵美英;;变体飞机的气动载荷模拟及动力学分析[J];机械制造;2013年01期

7 严恒元,郑权;飞行器亚、超音速气动载荷数值计算[J];航空学报;1993年06期

8 程刚;国军标规范飞机气动载荷计算软件研制及其应用[J];航空学报;1994年01期

9 康传明;张卫民;;利用掠-扭耦合效应降低风电机组叶片载荷的研究[J];风能;2010年08期

10 黄仁;邱志平;;不确定气动载荷计算的区间分析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大林;吴连军;;气动载荷对板结构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2 陆文运;;球载落舱旋转体的气动载荷影响因素——在微重力落舱设计中的应用[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3 王世安;周喜军;尹贵鲁;;基于非结构网格数值模拟的气动载荷计算研究[A];全国低跨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文集(第二卷)[C];2003年

4 王洪波;张伟;杨晓东;;气动载荷与面内载荷联合作用下夹层板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5 唐敏中;张伟;;低速俯仰-滚摆耦合复杂流场测量[A];自然、工业与流动——第六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翼飞;飞行器舱门多维气动载荷风洞测试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凯;竖轴风力机的气动载荷及动力特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封晨颖;考虑塔影效应的风力机叶片气动载荷计算与数值模拟分析[D];湘潭大学;2013年

3 万凯华;气动载荷作用下动车组车体结构噪声灵敏度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4年

4 赵楠;大展弦比机翼气动载荷分布估算系统开发[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5 徐厚超;载荷分布方法研究与实现[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6 王磊;压缩机多级叶轮转子系统的静动强度及气动载荷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7 于贵齐;燃气轮机涡轮叶片气动载荷与动态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48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248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b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