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考虑盾构隧道壁后间隙与注浆分布模式的地表沉降随机预测方法

发布时间:2018-11-09 18:45
【摘要】:盾构隧道施工中的壁后间隙、注浆分布模式、开挖面土体变形是影响地表沉降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又与地层条件和施工工艺密切相关,但现有研究中对这些因素量化分析的成果较少。文章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将上述三个影响因素分别用等效间隙量Δ1、等效间隙分布角α和负土体损失量Δ2来表示,推导出了盾构隧道施工中三维地表沉降预测公式,并将计算参数Δ1和α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根据实际工程中的沉降监测数据对参数取值进行反演分析,得出了盾构隧道施工中预测地表沉降的三维解。将文章提出方法的计算值与实测沉降值、修正Peck公式的计算值分别进行对比发现,该方法能更真实地预测实际地表沉降的大小和分布特征,证明了提出方法的合理性和反分析参数的可靠性。
[Abstract]:The backwall clearance, grouting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oil deformation of excavated surface are the thre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round settlement in shield tunnel construction, and these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owever,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se factor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re les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andom medium, the above thre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represented by equivalent clearance 螖 1, equivalent gap distribution angle 伪 and negative soil loss 螖 2, respectively, and the three dimensional ground subsidence prediction formula in shield tunnel construction is derived. The effects of calculation parameters 螖 1 and 伪 on surface subsidence a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settlement monitoring data in the actual engineering, the parameters are inversed and analyzed,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solution to predict the surface settlement in the shield tunnel construction is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ith the measured settlement values and 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the modified Peck formula,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more truly predict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ual surface subsidenc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back analysis parameters are proved.
【作者单位】: 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508037)
【分类号】:U45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志敏;;盾构推进系统设计[J];隧道建设;2006年04期

2 李惠平;夏明耀;;盾构运动过程的数值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贾连辉;陈馈;;盾构推进系统的设计与控制分析[J];建筑机械化;2009年02期

4 唐震华;;盾构曲线推进中的路径指使探讨[J];地下工程与隧道;1988年04期

5 徐永福;盾构推进引起地面变形的分析[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0年01期

6 李强,曾德顺;盾构千斤顶推力变化对地面变形的影响[J];地下空间;2002年01期

7 李强,曾德顺;盾构千斤顶推力变化对地面变形的影响[J];特种结构;2002年04期

8 何其平;盾构选型[J];建筑机械;2003年01期

9 杨乃刚;盾构机中的铰接装置[J];建筑机械;2003年04期

10 王启耀,郑永来,杨林德,凌宇峰;挤压式盾构施工对邻近隧道的影响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磊;孙连;;基于盾构施工数据库的盾构动态设计数据分析方法研究[A];2011中国盾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斌;;“盾构之星软件”产品研究与开发技术综述——盾构姿态自动监测的原理与方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朱继文;;盾构隧道与下立交长距离叠交工程设计施工技术[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张志鹏;方江华;张智宏;;小半径隧道中盾构分体始发施工技术[A];2011中国盾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沈斌;;“盾构之星软件”研究与开发技术综述——盾构姿态自动监测的原理与方法[A];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朱合华;徐前卫;廖少明;傅德明;张冠军;;土体-盾构机器系统的相似理论研究[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方依文;李青林;王文治;郑仔弟;;盾构下穿城铁线施工技术[A];北京市政第一届地铁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龚国芳;胡国良;杨华勇;;盾构推进系统同步协调控制实验分析[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庄欠伟;龚国芳;杨华勇;;盾构机推进液压系统比例压力流量复合控制仿真[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潘国荣;徐然;陈晓龙;;盾构姿态可视化自动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A];数字测绘与GIS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媛 通讯员 焦绪;为了让盾构在老街“足下”穿行[N];建筑时报;2009年

2 通讯员 冯玉平;十八局集团四公司盾构施工创“天津速度”[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3 本报通讯员 刘健 高锐轩;“滴水不漏”穿越长湖[N];人民铁道;2009年

4 记者白秀喜 通讯员高锐轩 刘健;我国最长湖底盾构隧道贯通[N];中国建设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袁弘;宁愿地下苦 确保地面安[N];成都日报;2009年

6 盛芳 陆政 蔡耀放 徐列;中国技术登上世界之巅[N];建筑时报;2009年

7 陈关兴;多项世界第一的背后……[N];建筑时报;2009年

8 记者 陈怡 通讯员 陈烨;新工艺提高轨交建设速度近一倍[N];上海科技报;2011年

9 记者  陈汶鑫 通讯员  蔡耀放;85吨盾构“大刀盘”到位[N];解放日报;2007年

10 张奕 郭艺s,

本文编号:2321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321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9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