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地震作用的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点位置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12 16:33
【摘要】:针对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抗震设计中钢混结合点合理位置选取的问题,以主跨730m的重庆万州长江三桥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主桥计算模型,引入边跨混凝土主梁长度与边跨跨度之比η变量,计算4种方案(η分别为1.01、0.96、0.79、0.75)下结构的地震响应,研究不同η对全桥结构及结合段的地震响应变化规律,对地震作用下钢混结合点的位置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改变钢混结合点的位置,边跨混凝土占比η减小时,塔根的地震内力响应减小、主梁跨中位移增大;钢混结合点的位置靠近桥塔和辅助墩时,钢混结合段的受力增大而变形减小;建议边跨混凝土占比η取0.94~0.96时为钢混结合点最优位置。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selecting the reasonable position of the steel concrete joint point 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the long-span hybrid girder cable-stayed bridge, taking the 730m main span Wanzhou Yangtze River Bridge as an example, 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main bridg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By introducing the ratio of length of side span to span of side spa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structure under four schemes (畏 = 1.01l0. 96, 0. 79 ~ 0. 75) is calculated, and the variation of seismic response of different 畏 to the whole bridge structure and the joint section is studied. The location of the steel concrete joint point under earthquake action is optimiz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ratio 畏 of side span concrete decreases, the seismic internal force response of the tower root decreases and the mid-span displacement of the main beam increases. When the position of the steel concrete joint point is near the bridge tower and auxiliary pier, the stress of the steel concrete joint section increases and the deformation decreases,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ptimum position of the steel concrete joint point is when the ratio 畏 of side span concrete is 0. 94 ~ 0. 96.
【作者单位】: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分类号】:U448.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开利,余天庆,习刚;混合梁斜拉桥的发展与展望[J];桥梁建设;2005年02期

2 陈开利;余天庆;;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设计技术的新发展[J];铁道标准设计;2006年05期

3 王治均;李三珍;;混合梁斜拉桥主梁钢混结合段设计[J];公路交通技术;2010年04期

4 徐利平;混合梁斜拉桥的边、中跨合理比例[J];上海公路;2002年04期

5 徐利平;混合梁斜拉桥边跨混凝土梁受力特点[J];结构工程师;2003年01期

6 许敏;郑凯锋;;混合梁斜拉桥的方案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2007年02期

7 杨欢欢;魏茂林;;某混合梁斜拉桥钢混接合段整体有限元分析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张建卫;郑斐;李国文;;拱形斜塔混合梁斜拉桥施工过程仿真分析[J];中国公路;2009年S1期

9 张仲先;黄彩萍;党志杰;;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静力试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刘高;唐亮;谭皓;吴文明;;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部的合理位置[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徐海鹰;;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陈常松;颜东煌;涂光亚;董道福;;超大跨度不对称混合梁斜拉桥的施工全过程计算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2年

3 裴炳志;丁望星;陈卉;于志兵;欧阳钢;蔡雪锋;;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建设技术创新[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裴炳志;丁望星;陈卉;于志兵;欧阳钢;蔡雪锋;;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建设技术创新[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5 邬俊文;赵章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地震响应和减震分析[A];物流工程三十年技术创新发展之道[C];2010年

6 罗列;陈水生;;隔震桥墩梁柔度对地震响应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石斌;桥梁技术新突破[N];中国交通报;2010年

2 石斌 黄代红;创新为翼[N];湖北日报;2008年

3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本报湖北记者站;丈量荆楚 勾画彩虹[N];中国交通报;2008年

4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 林志慧;坚持自主创新 打造桥梁强省[N];中国交通报;2010年

5 ;利弥两湖 惠及八方[N];湖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江祥林;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受力性能试验[D];长安大学;2015年

2 周阳;大跨度铁路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静力和疲劳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高荣雄;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马青青;考虑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的长多跨桥的地震响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刘振宇;深水桥梁的地震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义强;混合梁斜拉桥随机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魏一绗;独塔混合梁斜拉桥施工过程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蒲泊舟;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受力性能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4 刘先争;混合梁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田超;大跨度铁路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局部受力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童介;双塔混合梁斜拉桥静动力行为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肖勇波;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主梁钢混结合段受力性能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姜文;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受力分析[D];湖南大学;2016年

9 易凌志;近断层地震下大跨混合梁斜拉桥易损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10 赵瑞兴;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受力特性及试验模型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327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327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5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