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滚石撞击桥墩动力响应试验

发布时间:2019-02-19 13:30
【摘要】:为正确估计滚石撞击山区桥梁结构的动力响应,以中国西部山区中广泛采用的矩形桥墩为对象,利用45°,90°,135°不同高度重力摆锤下落,对3种不同截面尺寸(20cm×20cm,30cm×30cm,40cm×40cm)矩形墩柱进行冲击试验,从动态损伤扩展、墩柱撞击力及墩顶动力响应等方面研究矩形墩柱的冲击响应过程和破坏机理,并将墩柱撞击力时程曲线与中国《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10—2016)及日本道路公团给出的等效静力撞击力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冲击荷载作用下,墩柱可能出现整体损伤及局部损伤2种损伤形态,其中局部损伤出现在墩柱撞击区域,主要为剪切裂缝,整体损伤出现在墩底,主要为弯曲裂缝;墩柱整体刚度的提高对撞击区域混凝土局部损伤影响不大,但能减小墩顶位移,增大撞击力峰值;随着重力摆锤下落高度的提高,撞击初始动能越大,墩柱的墩顶位移及撞击力峰值都将增大;中国《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撞击力计算公式与试验平均撞击力接近,计算结果偏小,设计不安全,日本道路公团公式的分析结果与实测墩柱撞击力峰值吻合良好,建议工程设计予以采用。
[Abstract]:In order to correctly estimat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bridge structure in mountainous area with rolling stones, taking the rectangular pier widely us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western China as the object, using the gravity pendulum drop of 45 掳, 90 掳and 135 掳, three different cross section sizes (20cm 脳 20 cm ~ (10) cm 脳 30 cm) are studied. The impact response proces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rectangular pier columns were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dynamic damage expansion, impact force and dynamic response of pier top. The time-history curve of impact force of pier column is compared and discussed with the formula of equivalent static impact force given by JTG D10-2016 and Japan Road Gongtu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impact load, there may be two kinds of damage forms: global damage and local damage, in which the local damage occurs in the impact zone of the pier column, mainly in shear cracks, and the whole damage occurs at the bottom of the pier. Bending crack; The increase of the overall stiffness of pier column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local damage of concrete in the impact area, but it can reduce the displacement of pier top and increase the peak value of impact forc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alling height of gravity pendulum, the greater the initial kinetic energy of impact, the greater the peak value of pier top displacement and impact force.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impact force is close to the average impact force of the test in China, the result is small and the design is unsafe. The analysis result of the Japanese road mass formula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eak value of the measured impact force of pier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ngineering design be adopted.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429)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8E08004) 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1B81005)
【分类号】:U44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钦元;;摄动权余法求解列车过桥时的动力响应[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2 邵松林;霍永富;;以传统方法确定桥梁动力响应研究[J];建设科技;2007年10期

3 张兆杰;;冲击载荷作用下隧道逃生管动力响应研究[J];北方交通;2012年08期

4 曹卫锋;吕彭民;;动态载荷下粘弹性路面动力响应的精确模拟[J];计算机仿真;2014年02期

5 卜建清;刘宪福;;基于桥梁动力响应的车-桥接触力识别方法[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秦美珠;崔志勇;;大跨拱桁架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J];电力学报;2012年05期

7 李克飞;刘维宁;吴宗臻;;变速移动质量作用下轨道动力响应解析解研究[J];工程力学;2014年07期

8 翟朝娇;夏唐代;王宁;杜国庆;;反平面冲击荷载作用下圆柱形洞室的动力响应[J];振动与冲击;2013年02期

9 罗世勋;多梁桥的动力响应[J];国外桥梁;1994年01期

10 付世晓;崔维成;陈徐均;林铸明;;移动载荷作用下非线性连接浮桥的动力响应[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天翼;;郑家冲大桥受撞后的损伤检测及动力响应计算[A];岩土力学研究与工程实践[C];1998年

2 韩艳;沈炼;刘跃飞;蔡春声;;气动参数对风-车-桥系统耦合动力响应的影响[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3 施洲;蒲黔辉;马继兵;;实测随机行车荷载下结构动力响应在桥梁评定中的应用研究[A];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新进展——第六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孙卓;阎贵平;张鸿儒;;板式支座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5 林家浩;张亚辉;张守云;赵岩;宋刚;;结构受移动荷载作用时动力响应的精细积分[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高广运;高盟;冯世进;;爆炸荷载作用下隧道动力响应的解析解[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言志信;史盛;江平;黄文贵;;地震作用下隧洞动力响应数值分析[A];《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ol.9 No.5[C];2013年

8 姜勇;孙卓;阎贵平;张鸿儒;;支座特性对高速列车作用下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6年

9 白兴兰;黄维平;;海床土刚度对钢悬链线立管触地点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10 蔡超勋;胡所亭;牛斌;柯在田;班新林;;32m双线简支箱梁在对开列车作用下梁体竖向动力响应规律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蒂;大跨径悬索桥爆破地震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刘卫丰;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隧道及自由场动力响应数值预测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崔X鹏;汽车撞击荷载及其作用下高速列车与桥梁系统动力响应与列车运行安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灿;高速列车撞击下盾构隧道动力响应及接头螺栓失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姚峰;交通荷载作用下刚性路面的动力响应和温度应力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3 朱守兵;运营期单洞双线地铁隧道周围土体动力响应模拟分析[D];南京大学;2015年

4 杜兆辉;桥梁船撞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5 卢韦男;桥梁在役缺陷桩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6 孙红阳;地下隧道群在SH波作用下动力响应解析解[D];天津大学;2014年

7 刘昊;特大型桥梁风—浪耦合作用试验与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张云聪;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越江公路隧道动力响应测试与分析[D];南京大学;2015年

9 刘鹏;梁桥动力响应的数值计算及其前后处理的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10 顾戌华;直线电机列车—桥梁系统动力响应与车辆走行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26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426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f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