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交专用道及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number of urban population has increased rapidly, and there has been a greater demand for traffic, and the number of motor vehicles on the urban road network has increased accordingly, resulting in great pressure on the urban road network and frequent traffic accidents.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so worsened further. In order to solve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urban traffic problems, the first way i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vehicles on the road network,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 the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and attract more passenger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service level of the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The main means includ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us lane and the public bicycle lane, to ensure the right of the way, to improve the speed and safety of the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bicycle travel mod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stablish public bicycle rental sites covering the city. In order to follow up the study smoothly, we first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us lane and public bicycle system, including road geometry, passenger flow,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In the study of bus lane setting, we need to consider three aspects: network planning, line planning and node setting. In the network planning, the route direction, coverage scal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bus system network are considered, and the cross-section geometry of the motorized lane, the special lane size and the isolation from other roads are considered in the route planning. The problem of vehicle collision at the intersection and the setting of site size are considered in the node sett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is to reflect the improvement of bus operation after the bus lane is set up. In the study of public bicycl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location of rental sites and the size of the urban public bicycle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the point, connected into a line and developed into a plane. Finally, the evaluation model is set up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utility of public bicycle system, in order to prove the unique flexibility and rapidity of bicycle traffic.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Xianyang City, aiming at the traffic forecast and demand of Xianyang City in 2020, Some sections of Xianyang city which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bus lane setting are set up and the layout problem of public bicycle system is studied in the area where the demand for bicycle travel is concentrated.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91.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晓云;驶上高速路的德国自行车[J];中国建设信息;2003年24期
2 李贞刚;;自行车时代应该重回中国[J];安全与健康;2006年10期
3 汤传稷;苏子川;;“自行车王国”与自行车道[J];安全与健康;2006年16期
4 谢一;;骑车为何“矮”人一等?[J];安全与健康;2006年24期
5 刘少才;;德国兴起自行车热[J];道路交通管理;2008年05期
6 韩慧敏;张宇;乔伟;;里昂公共自行车系统[J];城市交通;2009年04期
7 余勇;;自行车也疯狂[J];环境;2009年10期
8 戴菲;刘婕;胡剑双;;全国第一个设立免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城市——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研究[J];建设科技;2010年17期
9 ;自行车的故事[J];道路交通管理;2011年02期
10 王亚;;自行车的辉煌与无奈[J];道路交通管理;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翔;李娅;;无锡中心城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规划布局探索[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钟红梅;熊瑶;;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建设探讨——以株洲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3 郑嘉盈;田珍绮;苏振维;邱显明;高锡钲;;东部自行车路网示范计划经验移转应用在西部地区之探讨[A];构建生态人文交通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第十九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4 李康;;国内外城市公共自行车建设比较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简海云;邓正芳;;基于湖滨城市特征的自行车专用道规划设计——以昆明环湖自行车专用道设计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6 程文;王宇飞;;哈尔滨市自行车道路系统设计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3年
7 陈学台;畲吉昌;赖仁宗;何承谕;陈诗韵;;台北市生活化自行车道[A];构建生态人文交通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第十九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8 甘靖中;吴世江;;北京市延庆县自行车发展规划初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石晓凤;;集约型城市中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构想[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10 张昱;王正;刘学敏;;对北京市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调研与思考[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津英;法国自行车“挤”上马路[N];发展导报;2005年
2 辛华;荷兰自行车管理[N];人民公安报;2002年
3 冯坚;荷兰自行车管理令人刮目相看[N];中国建设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牛建宏;自行车道:要保留而不是取消[N];中国建设报;2005年
5 邓海建;假如城市没有自行车[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王纳 肖欢欢 鲍文娟 李天鸿 李少威 邱伟荣;自行车道正逐步回归珠三角[N];广东建设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易运文 通讯员 汤燕琴;城市该不该恢复自行车道[N];光明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欣瑶;自行车:与城市渐行渐远[N];甘肃日报;2007年
9 记者 刘畅邋通讯员 崔嵩 徐升;深圳“第一路”首增自行车道[N];广州日报;2007年
10 撰文 本报记者 崔志强;别拿自行车不当回事儿[N];哈尔滨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梁肖;自行车微观行为动力学建模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张华;低碳交通方式创新的消费者采纳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梁春岩;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景春光;平面交叉口机非冲突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国;城市公共自行车车辆调配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 黄建德;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宋明珠;公共自行车调度模型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4 王东锋;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广州公共自行车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秦孝敏;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及配置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夏超;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成本效益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钱进;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借还需求预测与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8 张译文;城市公交专用道及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成忠荟;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和优化技术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杨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自行车流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65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465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