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Pushover分析与抗震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13 08:32
【摘要】:桥梁结构作为交通运输中的关键节点,保障其在遭遇地震作用下的工作性能是非常必要的。而随着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在很多地区的大量出现,对这种桥型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就显得非常有意义。如果有一种简洁、可靠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那么将会节省工程师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Pushover方法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已在建筑结构中得到了充分应用,而在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中的适用性如何,本文对其做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工作:(1)文章对桥梁结构的震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并对常用的抗震设计分析方法及发展历程做了简单的介绍。另外针对基于性能的抗震理念,进行了叙述,并介绍Pushover方法的研究概况。(2)对Pushover方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进行了说明,并对其与能力谱相结合的抗震性能评估过程进行详述。由于桥梁体系的上部结构自重很大,所以基于此对传统的倒三角加载模式与均布力加载模式进行了改进,并结合一座80m墩高的刚构桥,采用集中力、改进倒三角、改进均布力等分布力模式进行了Pushover分析,并通过Chopra的改进能力谱方法求出三种地震幅值(0.2g、0.4g、0.6g)的性能点,然后将其与弹塑性时程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改进倒三角在顺桥向比另外两种的精度要高,而对于横桥向,集中力模式精度要高些。(3)采用了考虑模态分布形状及高阶模态的加载模式对结构体系进行了Pushover分析,得出了模态组合侧向力方式(先组合)并不比一阶模态加载方式的计算精度高;而考虑多模态的MPA方法(后组合)与一阶模态加载方式在位移结果上相差无几,但是多模态MPA分析方法在基底剪力预测上更准确。(4)最后采用了相对简单的一阶模态加载方式对80m墩高的刚构桥进行了Pushover分析,并将其与规范反应谱相结合进行了抗震性能的评估,并讨论了9度地震作用下,塑性铰的破坏情况。
[Abstract]:As the key node in transportation,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performance of bridge structure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With the appearance of high pier and long span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 in many areas, it is very meaningful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is type of bridge. If there is a simple and reliable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it will save engineers a lot of time and energy. Pushover method, as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has been fully applied in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its applicability in high pier and long span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s is what. In this paper, some tentative research work has been done: (1) the earthquake damage of bridge structure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and summarized; The commonly used seismic design analysis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In addition, the seismic concept based on performance is described, an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Pushover method is introduced. (2)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steps of Pushover method are explained,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cess combined with capacity spectrum is described in detail. Because the superstructure of the bridge system has a large self-weight, based on this, the traditional inverted triangle loading mode and the uniform force loading mode are improved, and combined with a rigid frame bridge with 80m pier height, the Pushover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concentrated force, the inverted angle, the improved uniform force and other distributed force model, and the performance points of three kinds of seismic amplitudes (0.2g, 0.4g, 0.6g) are obtained by the improved capability spectrum method of Chopra. Then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elastic-plastic time history,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improved inverted triangl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while for the transverse bridge, the precision of the concentrated force mode is higher. (3) the Pushover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loading mode considering the shape of modal distribution and the high-order mode,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ateral force mode of modal combination (first combination) is no more accurate than that of the first-order modal loading mode. However, the displacement results of the multi-modal MPA method and the first-order modal loading method are not much different, but the multi-modal MPA analysis method is more accurate in the prediction of base shear force. (4) finally, the Pushover analysis of the rigid frame bridge with 80m pier height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relatively simple first-order modal loading method,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rigid frame bridge with 80m pier is evaluated by combining it with the code response spectrum,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under the action of 9 degrees earthquake is discussed. Failure of plastic hinges.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42.55;U44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竹屋抗震性能令人吃惊[J];世界竹藤通讯;2004年04期

2 海涛;;增强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思考[J];建筑;2006年19期

3 李晓明;杨伟;谢光辉;;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0期

4 ;住房抗震性能成为百姓购房关注点[J];西部资源;2008年03期

5 张蕾;程卫红;张志军;;民用住宅的抗震性能探究[J];今日科苑;2010年12期

6 沈林;沈小璞;张伟林;刘运林;;城市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调查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地震科普家族新成员——建筑物抗震性能演示模型[J];城市与减灾;2011年01期

8 崔奇;;影响住宅抗震性能的因素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03期

9 林奕禧;邝春光;;珠海市中小学校舍抗震性能诊治有关问题探讨[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1年Z3期

10 谢辛辛;;浅谈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岩;陈国;杨瑞珍;佘立永;周泉;;现代竹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2 吴建有;曹万林;魏文湘;郝春森;曲英华;;L型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3 谢强;薛松涛;陈昒;姚谦峰;王清敏;;高层轻板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4 赵均;朱丹;陈向东;;结构参数沿高度方向突变对抗震性能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李斌;陈颖;;闽东地区联建房抗震性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贾国庆;王曙光;刘伟庆;杜东升;;常州凯悦中心12#楼抗震性能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7 王玉岚;蒋沧如;;底部框剪砖房的抗震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8 曹炳政;罗奇峰;;浅谈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9 董军;吉小萍;;两类新型隅撑支撑钢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梁钰;孙伟;;施工质量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丁娟 蔡浩林;力助城建抗震性能普查[N];连云港日报;2010年

2 陈熹熹邋汪晓霞;住宅抗震性能成关注热点 抗震能力可否要写进合同[N];经理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孔华 通讯员 冼云儿 谢宏栋;穗番禺区普查建设工程抗震性能[N];广东建设报;2009年

4 记者 庞磊成;我市将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潮州日报;2009年

5 王玉;输入门牌便知房子抗震性能[N];广东科技报;2013年

6 记者 谢峰 通讯员 裴蕾;高楼绑“韧带”提抗震性能[N];首都建设报;2013年

7 ;房屋的抗震性能不可小视[N];湖北日报;2000年

8 王庆;市政设施抗震性能须加强[N];中国建设报;2008年

9 李根梅;要让群众住上抗震性能好的新房[N];固原日报;2008年

10 郭文渊;全面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湄洲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劲;钢异形柱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2 王飞;混凝土箱型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3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吴锋;土坯房屋基本力学和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于敬海;新型轻质加气混凝土承重砌体抗震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夏训成;火电厂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侯炜;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魏春明;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缝抗震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冯宝锐;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点转角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10 戴金华;既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改造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及参数敏感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范值慎;高地震烈度区超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的抗震性能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3 范秀英;无伸缩缝桥梁的抗震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廖术龙;配竹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钰;人工模拟酸雨环境下腐蚀RC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杨勇;多层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及破坏评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子胜;冻融环境下RC框架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姣姣;宁夏生态移民住宅抗震性能及能源自维持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白军刚;带梁式与斜柱式转换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对比[D];长安大学;2015年

10 霍啸苏;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Pushover分析与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98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498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d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