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产生过程可视化分析
[Abstract]:Soil arch effe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supported embankmen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soil arch effect" mainly adopts field prototype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ts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n this basis. With the help of traditional photoelastic test technology, a kind of polycarbonate photoelastic particles with high transparency of 3 mm, in diameter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 can be used to approximately simulate the soil particles in pile-supported embankment. Through the self-made loading device and photometric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the visualization of stress distribution in subgrade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is realized, and the generation,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force chain grid in the model are observ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lling height wil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shape of the soil arch, the filling height is too small, and the oblique force chain will not be able to form the arch structur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expansion spac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illing height, the soil arch will transition from the triangular arch to the semicircular arch or ladder arch. The change of load will not affect the appearance of soil arch effect, but wil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ructural shape of soil arch. With the increase of pile distance ratio, the soil arch evolves from triangular arch to semicircular arch or multiple arch. When the pile distance ratio is greater than 3: 1, the soil arch effect begins to weaken and disappears,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embankment decreases greatly.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2082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4ZZ0011)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2013ZC18)
【分类号】:U416.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郑俊杰;赖汉江;董友扣;张军;;桩承式路堤承载特性颗粒流细观模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1期
2 刘吉福;路堤下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3 陈仁朋;贾宁;陈云敏;;桩承式加筋路堤受力机理及沉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3期
4 蒋良潍;黄润秋;蒋忠信;;黏性土桩间土拱效应计算与桩间距分析[J];岩土力学;2006年03期
5 杨荣伟;程晓辉;;光弹颗粒材料的直剪实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S1期
6 费康;陈毅;王军军;;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发挥过程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5期
7 许朝阳;周健;完绍金;;桩承式路堤承载特性的颗粒流模拟[J];岩土力学;2013年S1期
8 芮瑞;黄成;夏元友;胡港;夏晓龙;;砂填料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模型试验[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斌,叶观宝,徐超;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对比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2 吴昌将;张子新;;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群桩土拱效应的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3 耿建勋;耿永常;张克绪;;水平土拱效应在护壁桩设计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4 梁文文;王成;;抗滑桩的桩间土拱效应问题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5 赖天文;;不同基础下夯实水泥土桩桩土应力比的试验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7期
6 赖天文;;路堤下水泥土挤密桩桩土应力比的试验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10期
7 贾建华;王士杰;奚进泉;张毅;;储罐下碎石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数值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秦艳婷;王士杰;杜光乾;朱常志;;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桩间距的确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章定文;刘松玉;;路堤荷载下DJM-PVD复合地基固结特性数值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左威龙;王磊;;路堤荷载下带桩帽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吉福;;路堤下复合地基“三等沉区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雷学文;陈凯杰;;桩-网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特性的有限元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俞建霖;朱普遍;刘红岩;龚晓南;;基础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家全;周健;丛林;邓益兵;;高填方加筋新旧路堤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蔡德钩;叶阳升;闫宏业;张千里;何华武;;高速铁路软土地基桩网结构加固技术及加筋网垫计算方法[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软土路基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骞;李宁;任堂;雷光宇;;汶川地震紫坪铺进水塔的动态响应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7 朱朝辉;;建立考虑土拱效应的抗滑桩间距计算公式的尝试[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强小俊;桩承地基路堤荷载传递机理的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史海莹;双排桩支护结构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4 刘俊飞;铁路CFG桩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郭忠贤;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6 蔡德钩;加筋网垫在桩网结构路基中的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贾宁;软土地基高速公路拓宽的沉降性状及处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杨宇;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余闯;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张军辉;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加宽变形特性及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凯;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抗滑机制及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坚卿;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解析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冯伟强;公路筒桩复合地基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魏业清;利用抗滑桩进行滑坡支护的设计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良;CFG桩复合地基在南阳地区的应用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6 张明瑞;门型抗滑桩支护滑坡时受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史芳;桩—网复合地基在高速公路加宽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郭娟;高速公路盐渍化软土地基加固技术与变形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张搏;潘集寨滑坡稳定性与治理方案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段平;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机理研究及数值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闯;刘松玉;杜广印;杨昭宇;吴荷君;;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三维数值模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贾海莉,王成华,李江洪;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与护壁桩的桩间距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3 贾致荣;谭炜;;桩承路堤土拱效应现场试验与分析[J];工程勘察;2008年06期
4 沈伟,池跃君,宋二祥;考虑桩、土、垫层协同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J];工程力学;2003年02期
5 强小俊;万长虹;江辉煌;;带桩帽桩网加固路堤的模型试验及分析比较[J];工业建筑;2009年05期
6 杨雪强,何世秀,,庄心善;土木工程中的成拱效应[J];湖北工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7 郑俊杰;陈保国;Sari W.Abusharar;王仙芝;;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8 郑俊杰;张军;马强;蒲诃夫;;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三维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张军;郑俊杰;马强;董友扣;;路桥过渡段路堤加筋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9期
10 朱碧堂,温国炫 ,刘一亮;基坑开挖和支护中土层拱效应的理论分析[J];建筑技术;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保国;山区高速公路涵—土作用机理及路基处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爱民;肖军华;梅国雄;;被动桩中土拱效应特征与影响参数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1期
2 周静南;廖绍凯;梅甫良;;桩受侧向位移作用下土拱效应问题的有限元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梁音;李守德;;平行抗滑墙间土拱效应机理研究[J];公路工程;2013年04期
4 燕继宇;陈剑平;闫欢;赵晓菊;孔元元;李欣杰;;砂-粘互层桩间土拱效应的数值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年04期
5 张建勋,陈福全,简洪钰;被动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J];岩土力学;2004年02期
6 聂如松;冷伍明;邓宗伟;赵健;;被动方桩土拱效应三维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7年07期
7 邹登亮;;基坑工程中土拱效应分析[J];城市地质;2007年03期
8 魏业清;张林洪;;土拱效应的桩板墙挡板设计[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年S2期
9 张培泽;;浅谈土拱效应的研究与应用[J];山西建筑;2009年23期
10 耿建勋;耿永常;张克绪;;水平土拱效应在护壁桩设计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勋;陈福全;简洪钰;;被动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东;周顺华;王炳龙;;粘土拱效应离心模型试验[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加瑞;朱伟;钟小春;;砂土拱效应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邹登亮;孙强;李厚恩;史哲;;基坑工程中土拱效应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敏;古海东;孙宽;;考虑土拱效应的疏排桩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朱朝辉;;建立考虑土拱效应的抗滑桩间距计算公式的尝试[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石胜伟;梁炯;;基于土拱效应微型组合抗滑桩距径比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加瑞;朱伟;钟小春;;砂土拱效应的挡板下落试验及机理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张云军;宰金珉;王旭东;;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桩土拱效应探讨[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10 邹新军;杨眉;;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土拱效应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成芳;预应力锚拉桩三维土拱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董捷;悬臂桩三维土拱效应及嵌固段地基反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蒋波;挡土结构土拱效应及土压力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胡俊强;双排桩土拱效应及嵌固段受力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王振强;悬臂抗滑桩土拱效应的静力及动力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6 周龙翔;土钉支护体系土拱效应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翔;考虑土拱效应的桃园至巴中高速公路K103~920~K104+300段边坡桩板墙设计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龚小钧;点锚设计中的三维塌落拱原理及其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10年
3 曹胜涛;土拱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4 崔海浩;悬臂式单排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5 管玉坤;基坑复合支护结构的桩土相互作用与土拱效应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6 赵琦;土拱效应原理研究与应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4年
7 董彬彬;双排抗滑桩土拱效应分析[D];重庆大学;2014年
8 叶永峰;排桩支护结构中的土拱效应[D];郑州大学;2006年
9 樊友全;悬臂桩土拱效应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姚元锋;全风化花岗岩边坡桩间土拱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08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08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