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重庆某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3 20:21
【摘要】: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烟气控制是保障区间隧道火灾安全及人员疏散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隧道烟气控制的研究主要针对公路隧道,对于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隧道的烟气控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也是轨道交通安全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论文的研究来源于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地铁隧道火灾烟气控制理论研究”,课题关于轨道交通典型区间隧道纵向通风模式的研究,对于隧道烟气控制理论和烟气控制系统的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及支线的隧道线路形式、6号线国博支线的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纵向通风模式及控制进行了调研。采用FDS数值模拟方法,针对重庆6号线某一典型区间隧道(一端与地下车站相邻,一端与地上高架连接),开展了烟气控制方法的研究。通过全尺寸实验验证了模拟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季节的室外风速,对典型区间隧道不同烟气控制模式下的烟气流动特性的影响;不同烟气控制模式下,不同火源位置对典型区间隧道烟气流动特性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隧道线路形式受地形地势影响,隧道的线路形式有单洞单线、单洞双线;有地上线和地下线;车站有明挖车站、高架车站、暗挖车站等;从隧道挖掘形式可分为盾构、明挖、暗挖和盖挖;国博支线的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全部由纵向通风排烟系统组成;国博支线的纵向通风模式主要由机械排烟、机械送风两种模式组成。重庆6号线某一典型区间隧道,烟气流动数值模拟表明:车站位于主导风向的下游,在高架端(开敞端)室外风速的影响下,隧道开敞端的自然通风使各项危险参数在隧道纵向距离靠近室外开敞端的上游区域有一定的下降,但排烟效果未能达到要求,因此自然通风提高了排烟的效率;对于机械排烟模式,规范中工程隧道工程中设计排烟量纵向通风风速取2-11m/s,自然通风有利于机械排烟的效,提高了机械排烟的效率;对于机械送风模式,规范中工程设计送风量风速取2-11m/s,考虑到高架端的室外风速的影响,自然通风不利于机械送风的效果,降低了机械送风的效率。当隧道中心部位发生火灾,采用在车站端的事故风口进行机械排烟与机械送风的烟气控制方式可以有效排除着火区间隧道的烟气。当车站位于主导风向的下游,在隧道四分之一位置(靠近车站端)发生火灾,机械送风模式相比于机械排烟与自然通风,能够有效地阻止烟气向车站端流动,使各种危险值指标降到最低。人员朝着逆风向疏散可以保证安全,因此此类火灾场景应采用机械送风模式;在隧道四分之三位置(靠近车站端)发生火灾,机械排烟模式相比于机械送风与自然通风,可以降低烟气的各种危险值指标。其危险值指标随着隧道纵向距离靠近室外开敞端而降低地更快。室外开敞端位于主导风向的上游,人员朝着逆风向前进,烟气会减少直至没有,火源下游成为安全疏散区域,因此此类火灾场景应采用机械排烟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跃勋,周晓军;广州地铁广纺联区间隧道施工的有限元数值模拟[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04期

2 李凤蓉;;西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区间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技术方案探析[J];隧道建设;2006年06期

3 朱江;;北京南站相邻区间隧道的排烟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年03期

4 杨轶;;轨道交通区间隧道防水施工技术研究[J];山西建筑;2010年13期

5 李岳;郭艳华;;龙凤溪区间隧道下穿外环高速公路有限元分析[J];重庆建筑;2011年07期

6 何庆萍;;顶管上穿施工对已有区间隧道影响性分析[J];工业建筑;2011年S1期

7 朱丽娟;;轨道交通区间隧道感温光纤系统设置及应用[J];山西建筑;2013年14期

8 施政,范益群,杨志豪;天山新苑二期工程对地铁2号线西延伸线区间隧道的影响分析[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3年02期

9 李林,蒋昌华;广州地铁二号线海-公区间隧道施工防灾监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01期

10 ;“世博专线”加快建设速度——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南陈路站区间隧道开始掘进[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德顺;奚爱华;章国忠;;反应变位法在区间隧道抗震设计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2 姚燕明;周顺华;练松良;;地铁车振荷载对区间隧道变形影响[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3 卢春林;;明挖区间隧道横穿既有公路施工技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武明静;;多种施工技术在广州地铁二号线纪越区间隧道的综合应用[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石芳;;地铁过江区间隧道火灾工况排烟系统方案研究[A];2013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朱泽兵;刘新荣;张永兴;林家乐;;不同断面近距离区间隧道施工顺序分析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苟明中;;红老区间隧道施工工法比选[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8 武明静;;多种施工技术在广州地铁二号线纪越区间隧道的综合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胡勇红;;重庆张会区间隧道渗漏水治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防水排水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良焊;余波;陈中;吴频;;浅埋区间自然通风/排烟系统[A];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新技术(第三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宋钧;区间隧道实现双线贯通[N];石家庄日报;2014年

2 江耀明;瞄准目标的射击才有意义[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袁弘;自然换风 地铁风驰吐故纳新[N];成都日报;2006年

4 范方银;轨道新军展雄风[N];中华建筑报;2011年

5 特约通讯员 朱绍轩;二十局集团北京地铁十号线暗挖区间隧道全部贯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陈怡 通讯员 曾栖栖;轨交12号线首推“智能化”工地[N];上海科技报;2013年

7 记者 周炜邋见习记者 轩辕杨子;多头作业 激光定位[N];西安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媛 通讯员 周凤茹;北京地铁十号线麦亮区间隧道双向贯通[N];建筑时报;2006年

9 高级记者 杜一鸣;地铁跨浑河段开始下穿作业[N];沈阳日报;2008年

10 本报通讯员 伍振 贞海;安全“金钟罩”打造“深圳速度”[N];人民铁道;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毅;青岛地铁五江区间隧道下穿建筑施工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吕鹏;基于卸荷效应浅埋区间隧道围岩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3 蔡景鹏;重庆某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刘洋;区间隧道穿越可液化土层的地震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5 安健;地铁长区间隧道火灾通风模式与排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6 郑博;武汉市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地震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陈秀选;奥森区间隧道浅埋暗挖施工地表沉降规律及其控制技术[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8 宋飞虎;重庆市轨道交通六号线江五区间隧道下穿桥台过程力学行为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9 施正城;地铁车站与区间隧道过渡段的抗震设计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李崇伟;隧道衬砌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14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14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0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