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开裂特性的沥青路面最佳结构组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6 11:31
【摘要】:当前,我国沥青路面存在着十分普遍的早期损坏问题,特别是沥青路面开裂问题。众所周知,一旦裂缝形成,将会迅速扩展并导致雨水进入路面,从而缩短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沥青路面的开裂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外界环境因素、施工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等。国内外目前针对沥青路面裂缝的研究,车辆荷载和层间接触状况均考虑得不是很充分,对沥青路面结构的开裂特性如裂缝最初可能出现的位置、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对开裂特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很多工作值得进一步开展。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级沥青路面的实际情况,采用实测三向轮胎接地压力,在考虑层间分离但有一定摩擦的条件下,运用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沥青路面不同结构组合的受力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沥青路面荷载作用下的最佳结构组合。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得到如下一些基本结论:(1)本研究计算的所有结构组合,最大拉应变仅发生在轮胎路面接触面的边缘或内部,即轮迹带上或轮迹带附近;(2)在常规沥青层厚度范围内,厚度的改变,对最大拉应变的变化的影响不大;(3)沥青路面的荷载型疲劳裂缝可能起始于上面层底部和下面层顶部。合理的上面层、中面层以及下面层模量的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荷载型疲劳裂缝的产生和发展;(4)本文提出了上、中、下面层与基层模量比的一个合理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选择路面材料并进行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疲劳裂缝的产生,从而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16.2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有贵,林家胜,罗竟;超载汽车对沥青路面的影响[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04期

2 林有贵,罗竞;广西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S1期

3 王进满,黄广忻,李智荣,邓卫明;沥青路面早期推移防治的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0年02期

4 王东伟,李永胜,阮川民,靳长征;沥青路面的加热修补[J];山西交通科技;2000年02期

5 余东坡,王鲁军;沥青路面低温开裂问题的探讨[J];公路交通技术;2004年02期

6 刘春波,董秀梅;沥青路面的裂缝预防及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7 姜海波,杨文婷,洪沛;沥青路面的水损害分析[J];森林工程;2004年03期

8 刘桂强;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年03期

9 赵保平;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山西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10 陈造奇;一种由美国引进的沥青路面保护剂悄然进入我国高速公路[J];上海公路;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姬东;李黎;;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泽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施工质量管理实践[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钱国超;;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十五”技术回顾与展望[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5 万里鹏;程琳;;浅谈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6 许志鸿;董占文;吴文海;;沥青路面结构的可靠性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7 陈景;沈金安;李福普;;沥青路面渗水测定方法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张晓冰;黄晓明;;沥青路面温度状况分析[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9 贺俊;;沥青路面的施工与监理的质量控制[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10 镇亦明;戴建军;胡爱梅;;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A];沥青路面施工监理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珍珍;美专家提出系统考虑沥青路面质量[N];中国交通报;2006年

2 赵会;岷江大道沥青路面全面开铺[N];眉山日报;2008年

3 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通讯员 蒋恒;港城“尝鲜”沥青路面修复新技术[N];苏州日报;2011年

4 实习生 李茜邋杨捷;彩色沥青路面制作“独占鳌头”[N];长江日报;2007年

5 记者袁岚;沥青路面寿命可达50年[N];中国建材报;2010年

6 朱振宇;江苏交通科学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损沥青路面[N];中国交通报;2011年

7 楚天高速公路养护中心 王云波;沥青路面顶成“麻麻脸” “千斤顶”配块枕木如何[N];湖北日报;2005年

8 张春跃;我市一项沥青路面修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N];保定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郭晓萍;探索沥青路面“长寿”之道[N];泉州晚报;2012年

10 记者 陈云芬;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破题[N];云南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忠;云南省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场及温度应力数值计算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2 胡勇;沥青路面质量动态控制系统[D];长安大学;2009年

3 程亮;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4 张文;沥青路面极限承载力与使用寿命预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李雪莲;沥青路面关键质量指标与付费系数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邓融;水和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孙兆刚;干旱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应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史恒志;邯郸地区运煤道路超重型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9 娄峰;基于模糊理论的沥青路面可靠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偶昌宝;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19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19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f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