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岩溶隧道掌子面防突厚度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31 18:37
【摘要】:掌子面岩墙预留厚度是高风险岩溶隧道采用释能降压法施工时的一项重要技术参数。本文基于弹性厚板理论,分析了岩溶隧道掌子面突水机制,推导了边界条件分别为固支和简支两种模式的岩溶隧道掌子面岩墙安全防突厚度及临界水压计算公式。上述计算公式的参数化分析表明,两种模式下掌子面岩墙安全防突厚度随前方岩溶水压力、岩体泊松比的增大而增大;掌子面岩体质量越差,防突厚度愈大。临界水压力随掌子面岩墙厚度增加而增加,掌子面岩体质量越差,临界水压力愈小。掌子面岩墙安全防突厚度的理论分析及算例结果表明,固支边界条件下的计算结果与施工中普遍采用的预留厚度值较为一致,该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文】:

岩溶隧道掌子面防突厚度理论分析


量等级、隧道横断面尺寸、前伏溶腔水压的关系;同时,,分析了两种模式下岩体质量等级、岩墙厚度等对隧道掌子面突水的临界水压力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对防止隧道突水突泥等富含高压充填岩溶地质灾害的发生、指导岩溶区隧道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1基于弹性厚板理论的防突厚度根据厚跨比的不同,可将弹性板分为薄板和厚板。不能确定岩溶隧道掌子面前方岩墙厚度时,较好的选择是采用弹性厚板理论。本文针对较完整掌子面岩墙岩体,将隧道轮廓简化为圆形,基于弹性厚板理论建立掌子面岩墙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如图1。在掌子面岩墙防突厚度及临界水压力分析过程中作如下假设:(1)隧道轴线的平面和靠近溶腔的掌子面前方岩墙横断面垂直,掌子面岩墙为等厚度圆形弹性厚板。(2)高压充填岩溶水压力p垂直作用于临溶腔侧岩墙上,因隧道高度有限,忽略岩溶水压力在岩墙高度上的差异,将其视为均布荷载。(3)隧道掌子面岩墙岩体为完整、连续、各向同性的介质。(4)根据掌子面岩墙岩体质量等级的不同,分别采用固支和简支两种边界条件下的弹性厚板建立力学模型进行分析。由上述假定可知,本文中所建立的力学模型满足几何和荷载轴对称条件,可按轴对称问题求解。图1掌子面岩墙稳定性分析弹性厚板力学模型Fig.1Mechanicalmodelbasedonelasticthicknessplatetheoryforstabilityanalysisofrockwallbeforetunnelface在圆柱坐标系下,取弹性厚板中一微单元体rdrdθ,如图2所示。根据z方向力的平衡条件ΣFz=0和轴向弯矩平衡条件ΣMθ=0,可得如下方程:图2掌子面岩墙微元体受力示意Fig.2Loadingsketchofrockwallelement1374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第13卷

岩溶隧道掌子面防突厚度理论分析


略岩溶水压力在岩墙高度上的差异,将其视为均布荷载。(3)隧道掌子面岩墙岩体为完整、连续、各向同性的介质。(4)根据掌子面岩墙岩体质量等级的不同,分别采用固支和简支两种边界条件下的弹性厚板建立力学模型进行分析。由上述假定可知,本文中所建立的力学模型满足几何和荷载轴对称条件,可按轴对称问题求解。图1掌子面岩墙稳定性分析弹性厚板力学模型Fig.1Mechanicalmodelbasedonelasticthicknessplatetheoryforstabilityanalysisofrockwallbeforetunnelface在圆柱坐标系下,取弹性厚板中一微单元体rdrdθ,如图2所示。根据z方向力的平衡条件ΣFz=0和轴向弯矩平衡条件ΣMθ=0,可得如下方程:图2掌子面岩墙微元体受力示意Fig.2Loadingsketchofrockwallelement1374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第13卷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3CB036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215)
【分类号】:U455.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预测[J];铁道建筑;1997年05期

2 靳柒勤;杨峰;;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刚体平动运动单元上限有限元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4年03期

3 李斌;;隧道掌子面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及加固方法[J];现代隧道技术;2014年02期

4 段强;曹大明;贾延刚;;隧道掌子面画像处理系统的开发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铁道勘察;2006年01期

5 叶英;王梦恕;;隧道掌子面地质信息数字编录识别技术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黄平;方方;周建斌;李佳南;;基于隧道掌子面的放射性测量[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4期

7 刘彦文;;隧道掌子面稳定的几种解析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4年11期

8 郭佳奇;乔春生;;岩溶隧道掌子面突水机制及岩墙安全厚度研究[J];铁道学报;2012年03期

9 李斌;漆泰岳;高波;;隧道掌子面稳定的判定方法研究[J];路基工程;2010年04期

10 孙谋;刘维宁;;高风险岩溶隧道掌子面突水机制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军伟;梅志荣;;全粘结型锚杆加固隧道掌子面强化机理研究[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苏茂鑫;李术才;薛翊国;李貅;张庆松;;隧道掌子面前方低阻夹层的瞬变电磁探测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薛建;曾昭发;田钢;王者江;;地震和地质雷达方法探测隧道掌子面前方岩石结构[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马超锋;李晓;成国文;赫建明;;大跨度公路隧道围岩动态分级的Bayes优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凯;软弱围岩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预支护受力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黄皓;基于离散元法的富水软弱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易运洋;隧道掌子面失稳模式及超前锚杆加固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杨永轩;赣江过江盾构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D];南昌大学;2016年

5 薛智文;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掌子面前方岩体变形规律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6 张延欢;隧道掌子面围岩结构数字化获取与信息表征方法及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7年

7 魏琨;中山中路隧道掌子面稳定性与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8 王志;破碎岩体隧道掌子面破坏机理及加固措施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周艺;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刘阳;软弱围岩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判别及变形控制技术[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21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21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3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