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层中类矩形盾构掘进施工引起地层竖向变形实测与分析
【图文】:
交通流量非常大,两侧建筑密集,环境保护要求高,为减小盾构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应尽量加大隧道至两侧建筑物的距离。通常的单圆盾构由于施工工艺的限制,,难以减小横向空间占用,双线单洞的大直径单圆盾构由于覆土厚度限制难以实施,而双圆盾构海鸥块背土严重,在此背景下考虑采用类矩形盾构。由于国内尚无类矩形盾构施工先例,为探索并验证类矩形盾构机、管片设计、施工控制、测量监测等方面技术,在宁波4号线施工前选定宁波3号线姜山镇出入段线作为示范工程。2.1工程概况宁波3号线试验段采用的类矩形盾构机如图1所示,盾构机长11.46m,刀盘由2个反向旋转的辐条式大刀盘和一个偏心多轴驱动仿形刀盘组成,2个大刀盘的中心距小于大刀盘半径之和,相位差90°,偏心刀盘位于盾构机切削面的中央位置,弥补大刀盘未能切削的部分,刀盘开挖尺寸为11830mm×7267mm(宽×高),开挖面积为71.98m2;盾尾配备8个注浆管,每2个一组,共分拱顶、拱腰上、拱腰下、拱底4组;盾构机采用左右2个螺旋输送机出土,2套机械臂拼装管片。如图2所示,每环管片由10块标准块管片和1块中间立柱构成,管片外包尺寸为11500mm×6937mm(宽×高),厚度450mm,环宽1200mm。图1盾构机实物图Fig.1Quasi-rectangularshieldmachine
第36卷第6期司金标等:软土层中类矩形盾构掘进施工引起地层竖向变形实测与分析1553图2类矩形盾构管片图(单位:mm)Fig.2Segmentsforquasi-rectangularshieldtunnel(unit:mm)2.2工程地质盾构区间全长390.3m,区间隧道纵坡最大坡度35‰,最小平曲线半径400m。盾构从高塘桥站始发,现状地面主要为农田,主要穿越土层为淤泥质黏土层和淤泥层,该土层呈现软塑性状态,土体强度低、压缩性高、渗透性低、灵敏度高,地质纵断面图如图3所示,隧道上覆土厚度5.3~9.8m。各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3地层变形实测与分析3.1现场实测为探究类矩形盾构施工对周围不同空间位置土体的扰动情况,需要测量土体分层沉降;地表变形作为评价环境影响的最直观指标,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也需要监测。施工现场沿隧道走向布置有多组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和分层沉降监测断面,监测点布置范围约隧道中心线两侧各25m。本文选取2个地表沉降监测断面DM21,DM34和1个分层沉降监测断面DM25作为研究对象,3个断面分别位于从始发井开始第21环、第25环和第34环管片位置,由于该段纵坡坡度很小,3个断面处隧道上覆土厚度均为9.7m,约1.5倍隧道高度。DM21,DM34断面均布置8个监测点,DM25断面布置3个分层沉降测孔,各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其中DM21 4,DM34 4布置在左线中心线上方,DM21 5,DM25 2,DM34 5布置在图3类矩形盾构区间地质纵断面图Fig.3Geologicalprofileoftherectangularshield-drivensection表1土层物理力学参数Table1Physico-mechanicalparametersofsoilstrata土层层厚/m重度/(kN·m-3)压缩模量/MPa内摩擦角/(°)黏聚力/kPa回弹模量/MPa静止侧压力系数①1杂填土1.518.03.4117.725.013.560.60①3淤泥1.716.41.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8353)~~
【分类号】:U45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惠平;夏明耀;;盾构运动过程的数值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贾连辉;陈馈;;盾构推进系统的设计与控制分析[J];建筑机械化;2009年02期
3 唐震华;;盾构曲线推进中的路径指使探讨[J];地下工程与隧道;1988年04期
4 徐永福;盾构推进引起地面变形的分析[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0年01期
5 李强,曾德顺;盾构千斤顶推力变化对地面变形的影响[J];地下空间;2002年01期
6 李强,曾德顺;盾构千斤顶推力变化对地面变形的影响[J];特种结构;2002年04期
7 何其平;盾构选型[J];建筑机械;2003年01期
8 杨乃刚;盾构机中的铰接装置[J];建筑机械;2003年04期
9 王启耀,郑永来,杨林德,凌宇峰;挤压式盾构施工对邻近隧道的影响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03年05期
10 庄欠伟,龚国芳,杨华勇;盾构机推进系统分析[J];液压与气动;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磊;孙连;;基于盾构施工数据库的盾构动态设计数据分析方法研究[A];2011中国盾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斌;;“盾构之星软件”产品研究与开发技术综述——盾构姿态自动监测的原理与方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朱继文;;盾构隧道与下立交长距离叠交工程设计施工技术[A];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张志鹏;方江华;张智宏;;小半径隧道中盾构分体始发施工技术[A];2011中国盾构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沈斌;;“盾构之星软件”研究与开发技术综述——盾构姿态自动监测的原理与方法[A];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朱合华;徐前卫;廖少明;傅德明;张冠军;;土体-盾构机器系统的相似理论研究[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方依文;李青林;王文治;郑仔弟;;盾构下穿城铁线施工技术[A];北京市政第一届地铁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龚国芳;胡国良;杨华勇;;盾构推进系统同步协调控制实验分析[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庄欠伟;龚国芳;杨华勇;;盾构机推进液压系统比例压力流量复合控制仿真[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潘国荣;徐然;陈晓龙;;盾构姿态可视化自动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A];数字测绘与GIS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媛 通讯员 焦绪;为了让盾构在老街“足下”穿行[N];建筑时报;2009年
2 通讯员 冯玉平;十八局集团四公司盾构施工创“天津速度”[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3 本报通讯员 刘健 高锐轩;“滴水不漏”穿越长湖[N];人民铁道;2009年
4 记者白秀喜 通讯员高锐轩 刘健;我国最长湖底盾构隧道贯通[N];中国建设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袁弘;宁愿地下苦 确保地面安[N];成都日报;2009年
6 盛芳 陆政 蔡耀放 徐列;中国技术登上世界之巅[N];建筑时报;2009年
7 陈关兴;多项世界第一的背后……[N];建筑时报;2009年
8 记者 陈怡 通讯员 陈烨;新工艺提高轨交建设速度近一倍[N];上海科技报;2011年
9 记者 陈汶鑫 通讯员 蔡耀放;85吨盾构“大刀盘”到位[N];解放日报;2007年
10 张奕 郭艺s
本文编号:2521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2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