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崩塌事件频繁发生,工程建设发展越来越快速,公路边坡地质灾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汶川~马尔康,雅安~康定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问题在实际勘察建设中得到凸显,特别是此类深切峡谷高陡边坡的崩塌灾害更是隐蔽性高、危害性大。论文从汶马高速公路入手,详细调查公路沿线41个调查点、142处危岩点,并统计其分布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再从危险性与易损性的角度,评价分析危岩发生崩塌后的风险,对崩塌威胁范围、运动距离、对工程影响、致人员伤亡等方面进行预测,将各个调查点进行风险分级,针对不同风险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建议,将风险分析研究贯穿工程建设与使用的整个过程。主要研究过程与成果如下:(1)根据对公路沿线的调查,危岩的失稳主要是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结构面特征的影响,是引起危岩失稳的主要因素。同时高海拔地区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植被的发育程度也都会影响危岩的稳定性。(2)危险性作为风险性评价的重要环节,主要解决的是危岩体形成灾害的可能性与到达所要保护工程的可能性,将所调查的数据结合DEM图,采用信息量法将坡度、坡向、岩性、地震烈度、距断层距离、点密度、坡表植被情况7个因子赋值,用层次分析法判断各因子所占权重,并在arcgis软件中叠加,评价地质灾害区域危险性。运用RHRS法融合地质概况、地形特征、气象水文、岩块切割尺寸、崩塌规模、以往崩塌历史等因子,评价坡体危险性,最后将GIS评价方法与RHRS公路崩塌落石风险评估方法中运用的各类“参与”致灾的危险性因子结合成一个整体。两种评价方法分别从区域角度和单体角度评价了整个线路的危险性,利用两种评价方法结合,再对应Pierson提出的评估准则进行分类,将沿线坡体的危险性进行直观、全面、准确的评价,得出最终的综合危险性分区,并总结分区图,完成风险管理的必经之路——危险性评价。(3)易损性按照承灾体类型分类,分别评价固定承灾体(工程建筑)与流动承灾体(建筑物里的流动人员)。首先计算出滚石到达建筑物时的冲击力,再按照规范计算出桥面、桥墩等工程部位的抗冲击承载力极限值,用冲击与抗冲击对比将固定承灾体的易损性量化为概率形式,结合Peila和Guardini事件树概率分析,分别考虑崩塌事件发生后车辆缓行状态、滚石击中行进中的车辆、未击中车辆但致路面严重损坏等14种崩塌引发的可能性,计算出每年事故死亡率,根据死亡率区分易损性高低,确定易损性,解决风险评价的重要节点——易损性评价(4)根据前文所分析的危险性评价与易损性评价,使其合二为一,完整并且准确评价本文所依托工程的风险性,将41个调查点的风险性算出,并预测2020年、2030年的风险性,针对上述评价方法,采用此路段或相近路段近年发生的崩塌事件进行验证,用以证实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选取石大关乡三杆旗崩塌、理县猛古村崩塌与彻底关崩塌并现场调查取证,结合所用方法对这三次已发生的崩塌事件进行风险性评价,证实风险性评价管理的可靠性,再按照风险程度不同提出不同的防护措施建议,促使其能够选取更节约、更安全、更适合的防护治理工程。
【图文】: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 课题背景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是16条成都引入线中 “成都~德格~西藏”线阿坝~青海”线的重要路段,是四川内地通往西藏、青海等地区的重要脉。本项目起点连接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终点位于四川省藏族、羌府马尔康,构成了联系省会成都市、阿坝州,及我国西北地区向南的出,对构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四川省高速区域公路网结构,提高区域公路综合运输能力,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义;同时本项目也是满足国防建设、维护藏区稳定、适应通道内交通需长的需要。该项目的建设,对增强路网抗灾防灾能力,开发阿坝州旅游产资源,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加快阿坝州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在区域路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路线图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1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良峰,殷坤龙,张梁,李闽;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4期
2 高买燕;唐红梅;曾云松;吕韬;;集对-层次耦合法在崩塌区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3 李化敏;袁瑞甫;李刚锋;;综合指数法中地质条件影响冲击危险指数的探讨[J];煤矿安全;2011年11期
4 王志福;;谈极限平衡法的研究现状[J];山西建筑;2013年05期
5 李彦婷;任光明;;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库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0年11期
6 谢全敏;陈立文;李道明;丁保艳;;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可靠性分析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张路青;杨志法;张英俊;;公路沿线遭遇滚石的风险分析——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8 谢全敏,夏元友;危岩块体稳定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分析[J];岩土力学;2002年06期
9 吴越;刘东升;陆新;宋强辉;;承灾体易损性评估模型与滑坡灾害风险度指标[J];岩土力学;2011年08期
10 褚洪斌,母海东,王金哲;层次分析法在太行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进科;斜坡震裂岩体结构特征与震后崩塌识别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超;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
2531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31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