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抗裂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02 04:36
【摘要】:为解决常规钢-预制混凝土桥道板组合梁剪力键预留孔和板间现浇接缝易开裂的问题,提出了带预埋抗剪栓钉(PCSS)剪力键的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Prefabricated Steel Truss-concrete Composite Beam,PSTC),为考察其抗裂性能,在介绍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PSTC组合梁的制作方法,进行了1组3个带预应力的PSTC组合梁负弯矩区段加载试验,并分析了在负弯矩作用的开裂极限状态下PSTC组合梁截面应变的构成特征;依据考虑滑移影响后的截面应变协调条件和PCSS联结构造的剪力-滑移本构关系,分别建立了PSTC组合梁微段内混凝土板和钢梁的静力平衡方程,推导得到了考虑滑移后PSTC组合梁的开裂弯矩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PSTC组合梁首先需要在预制混凝土板内预埋带栓钉的剪力传递钢板,然后在钢桁梁上安装预制混凝土板并施加纵向预应力,最后对剪力传递钢板与钢桁梁顶面的纵缝施焊联结形成组合梁;PSTC试验梁初始裂缝出现在加载点附近的混凝土板边,开裂荷载随混凝土板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相邻预制板间接缝的初始裂缝均略晚于板内首条裂缝出现,PSTC组合梁无明显的抗裂薄弱部位;得到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可为同类桥梁提供参考。
【图文】:

高度图,组合梁


图1PSTC组合梁Fig.1PSTCCompositeBeam①预制混凝土桥道板,在预制桥道板肋中预埋带栓钉的剪力传递钢板[14];②在钢桁梁上按顺序安装预制混凝土桥道板,相邻板的横向接缝涂抹黏结胶;③对混凝土桥道板穿束施加纵向预应力;④对桥道板肋的预埋剪力传递竖钢板与钢桁顶板间的纵缝施焊联结形成组合梁。PSTC的构造原理是:先对预制桥道板穿束施加纵向预应力接整,并使桥道板获得期望的预压应力,再通过焊接剪力传递竖钢板与钢桁顶板的纵向接缝形成组合梁。由此简化预制桥道板的接缝构造,板间无需设置企口或扣环现浇混凝土接缝构造,而代之以涂抹黏结胶联结;避免了局部现浇混凝土繁琐施工,克服了由现浇混凝土收缩徐变等不定性引起后期开裂病害隐患;所施加的预应力全部由预制桥道板承受,提高了桥道板预应力的有效性。2试验梁制作及加载方案为深化认识PSTC在负弯矩作用下的抗裂性能及结构行为,制作了3根不同预应力度的PSTC试验梁,开展了在负弯矩作用下从加载到破坏的PSTC梁全过程试验研究。2.1试验梁制作如图2,3所示,PSTC-1~PSTC-3试验梁的计算跨径均为7000mm,总高均为770mm。各钢桁杆件和节点均采用焊接联结。上下弦为Π型截面,斜杆和竖杆采用[型截面。混凝土桥道板采用矮肋板式截面,高140mm,顶宽500mm。为了在同一钢桁上弦顶面焊接3次PCSS剪力键竖钢板,各试验梁的桥道板底宽分别为256,220,208mm,高度图2试验梁立面布置(单位:mm)Fig.2ElevationLayoutofTestBeam(

高度图,试验梁,立面,单位


C试验梁,开展了在负弯矩作用下从加载到破坏的PSTC梁全过程试验研究。2.1试验梁制作如图2,3所示,PSTC-1~PSTC-3试验梁的计算跨径均为7000mm,总高均为770mm。各钢桁杆件和节点均采用焊接联结。上下弦为Π型截面,斜杆和竖杆采用[型截面。混凝土桥道板采用矮肋板式截面,高140mm,顶宽500mm。为了在同一钢桁上弦顶面焊接3次PCSS剪力键竖钢板,各试验梁的桥道板底宽分别为256,220,208mm,高度图2试验梁立面布置(单位:mm)Fig.2ElevationLayoutofTestBeam(Unit:mm)图3试验梁标准横断面布置(单位:mm)Fig.3StandardSectionofTestBeam(Unit:mm)为60mm。桥道板分7块预制,预埋5根预应力钢束管道。各试验梁的预应力度分别为10.6,12.2,12.6MPa。预制桥道板接缝黏结胶的材料性能参考了广州4号线和上海明珠线节段拼装梁桥的接缝胶黏剂,,并借鉴了陕西芝水沟铁路特大桥的64m胶接缝节段预制拼装简支箱梁胶接缝密封性能试验和施工工艺试验研究结果。PCSS剪力键是笔者所在课题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装配式组合梁特点提出的新型剪力联结构造[14],课题组前期已进行PCSS剪力键推出试验[15],试验结果表明:PCSS剪力键的栓钉水平放置与传统的正向布置栓钉剪力键相比,其极限抗剪承载力和抗剪刚度均有所提高[16]。试验梁中所用栓钉均为Φ10×80mm圆头焊钉,材质为ML15,按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武汉二航路桥特种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571) 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13 319 814 040)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2014Y0007)
【分类号】:U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燕梅;周志祥;刘东;胡亚峰;;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抗裂性能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7年03期

2 李鹏博;;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钢构桥施工工艺[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年05期

3 杨双双;王建平;赵志波;殷勤;;基于调谐质量阻尼器的装配式钢桁桥振动控制研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7年08期

4 阎卫国;;钢桁腹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设计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12年05期

5 吴坚;;公路钢桁桥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建材科技;2011年01期

6 胡步毛;艾宗良;袁明;戴胜勇;;基于非线性规划实现钢桁连续梁预拱度[J];铁道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7 欧阳平,李成林,杨红成;钢桁式腹板组合截面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现代交通技术;2005年05期

8 张海栋;;三塔重载铁路斜拉桥钢箱钢桁结合梁施工技术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年11期

9 邵伯贤;庄晓波;;浅谈预应力混凝土钢桁腹结构桥梁施工工艺[J];交通科技;2013年02期

10 郝铁宝;李鸿盛;;刘家峡大桥钢桁加劲梁拼装技术[J];施工技术;2014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洪举;何志军;;沪瑞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钢桁加劲梁安装[A];桥梁创新技术与安全耐久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安永辉;欧进萍;;大跨度钢桁桥健康监测的Benchmark模型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周平;;坝陵河大桥钢桁加劲梁施工关键技术[A];桥梁创新技术与安全耐久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平;;坝陵河大桥钢桁加劲梁施工关键技术[A];贵州工程项目管理论文集(2010)[C];2010年

5 阎卫国;;钢桁腹PC箱梁桥的技术特点与应用[A];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2年

6 彭旭民;陶路;;坝陵河大桥钢桁加劲梁架设施工控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袁新朋;向天宇;;公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抗裂性可靠度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郏付堂;;纤维增强沥青路面封层抗裂性能形成机理分析[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杨进;;京沪高速铁路南京越江工程PC箱钢桁叠合梁三塔斜拉桥方案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8年

10 刘勇;卢向君;茹洪忠;;大跨径钢箱组合梁顶板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杨军 通讯员 李靖巍;我国最大跨度混凝土连续梁钢桁组合桥完工[N];人民铁道;2013年

2 治荣 俊民;国内首座简支钢桁结合梁大桥下部主体完工[N];中华建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莫时旭;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行为试验研究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向红;装配式钢箱—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性能试验与设计理论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3 刘剑;新型组合钢桁桥可靠性分析及极限承载力评估[D];长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元明;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2 刘祁杰;变截面钢桁腹-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力学性能分析[D];东南大学;2018年

3 刘晨光;特大跨钢桁—砼组合连续刚构桥简化计算方法探讨[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4 张俊光;公路钢桁桥施工稳定安全系数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庞芝炯;钢桁—砼组合连续刚构桥墩梁联结构造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6 刘辉;装配式钢桁—砼组合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结构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7 雷聪;钢桁腹组合结构梁桥力学性能分析[D];东南大学;2015年

8 赵倩;轻型钢桁网支架在拱桥施工中的应用与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王铭;装配式钢桁—砼组合梁的变形全过程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10 卢继明;钢桁—混凝土T构组合桥梁温度效应影响分析[D];长安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44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44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a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