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黄土隧道进洞高程对洞口段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图文】:
第 1 章 绪论1.1 发展概述及研究意义笼统来讲,一般意义上的隧道是指修建在地下或水中,具有一定内部净空断面的地或水下建筑结构,按其用途可以大致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及矿山隧道等,其中交通隧道又可细分为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下铁道、水底隧道和人行隧道[1]。而对于主要起交通运输功能的隧道工程,常常被誉为交通运输线上的“咽喉”,其要性可见一斑。另外,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山岭地区依靠隧道结构可以克服地和高程障碍,避免展线、缩短里程,保持线路顺直,提高旅客舒适度、节省出行时间其他工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现代铁路、公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交通隧道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增长趋势,具体表现为程数不断增加,特长和长大隧道以及大规模隧道群不断涌现,高施工难度复杂地质条隧道屡屡出现。图 1.1 反映了我国近些年来隧道建设工程的增长情况[2]。
这些隧道在穿越山岭时的进洞位置设计大多只是为了满足平面线形布置和高程设置的需要(如图2.1),并没有考虑进洞高程对隧道洞口段抗震设防的影响。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和考虑到隧道工程是救援生命线的“咽喉”,研究隧道进洞高程对其洞口段动力响应的影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图 2.1 不同进洞高程的黄土隧道工程本次振动台模型试验,以郑西客运专线和宝兰客运专线上比较典型的黄土隧道为工程背景(王家沟隧道)。为了节省试验模型制作时间,忽略洞门、仰坡及截排水沟等附属结构,只施做洞口边坡,分别制作两组试验模型,边坡材料均采用兰州刘家坪某黄土边坡(Q3),隧道模型选用石膏作为制作的骨料。一组设计为隧道从坡底进洞,另一组设计为隧道从1/2倍坡高处进洞,以对比研究不同进洞高程情况下黄土隧道洞口段的动力响应特征异同,重点关注不同部位最大峰值加速度、关键部位最大剪应变及土压力,为隧道抗震设防提供理论参考并指导抗减震措施选择。两组试验模型的边坡均采用双面坡形式,坡的一边埋隧道,另一边不埋隧道结构只施做无隧道边坡,,其目的是通过模型试验初探坡-隧系统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机制。2.2 试验方案为完成上述试验目的和利用现有试验条件,最终确定两组模型试验相似比均为 1:70。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U452.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开荣;;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J];隧道建设;2017年02期
2 段志慧;窦远明;王建宁;赵华杰;田贵州;;软土地基盾构隧道地震动力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02期
3 仇文革;段东亚;李冰天;胡辉;代勇;;隧道地震响应模型试验箱体设计与合理性验证[J];现代隧道技术;2016年06期
4 陶连金;李书龙;侯森;吴秉林;;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6年04期
5 陈卫忠;宋万鹏;赵武胜;杨典森;赵坤;盛谦;;地下工程抗震分析方法及性能评价研究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6 张景;何川;耿萍;何悦;王维;蒙力;;穿越软硬突变地层盾构隧道纵向地震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7 关振长;龚振峰;罗志彬;陈仁春;何川;;特大断面隧道地震动力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6年09期
8 陈之毅;谈忠傲;楼梦麟;;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整体强制反应位移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8期
9 孙强强;薄景山;孙有为;张兆鹏;;隧道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现状[J];世界地震工程;2016年02期
10 侯森;陶连金;赵旭;仇文革;黄凯平;吴秉林;;不同加载方向的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汪精河;基于波动理论的高陡边坡山岭隧道洞口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于媛媛;山岭隧道衬砌结构震害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3 耿萍;铁路隧道抗震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黄胜;高烈度地震下隧道破坏机制及抗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5 汪成兵;软弱破碎隧道围岩渐进性破坏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丽丽;考虑边坡进洞高程效应的隧道洞口段抗震技术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45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45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