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碎石应力吸收层在层间处治中的应用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1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雪峰;唐明;李迎;;应力吸收层原材料选择标准的探讨[J];北方交通;2007年01期
2 覃峰;包惠明;董开亮;;同步碎石应力吸收层特性研究[J];中外公路;2007年05期
3 黄哲斌;;应力吸收层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2010年16期
4 王琨;杜占军;;基于力学试验对应力吸收层类型的优选[J];山东交通科技;2010年02期
5 李兵;袁美俊;;同步碎石应力吸收层合理模量及厚度的确定[J];中外公路;2010年03期
6 王琨;杜占军;;基于疲劳性能试验对应力吸收层类型的优选[J];交通标准化;2010年16期
7 郑智能;凌天清;詹秀芳;;应力吸收层力学特性对比试验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8 许丹;;应力吸收层对最不利位置上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J];公路与汽运;2011年02期
9 郭文翔;;应力吸收层的设置和施工探析[J];交通标准化;2011年10期
10 齐冀鲁;张军;王恒;;基于力学试验对应力吸收层类型的优选[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迎;刘文勇;;应力吸收层沥青性能评价[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2 冯永飞;石振武;;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应力吸收层有限元分析[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09卷)[C];2009年
3 李潜;陈凯;丁庆军;;现浇应力吸收层湿接缝混凝土性能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庆元;;浅谈应力吸收层配合比[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5 廖卫东;陈栓发;;STRATA应力吸收层应用技术研究[A];湖北省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廖卫东;陈栓发;;STRATA应力吸收层应用技术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7 廖卫东;;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第三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湖北优秀论文集[C];2006年
8 冯韬;王静;;STRATA应力吸收层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技术[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六届(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祖仲;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抗裂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马培建;高性能摊铺式应力吸收层综合技术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3 徐永丽;应力吸收层用于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力学行为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4 刘燕燕;非连续短纤维增强乳化沥青碎石应力吸收层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5 廖卫东;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周燕;应力吸收层结合料性能及其关键评价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峰;沥青砂应力吸收层防治沥青路面荷载型反射裂缝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王俭;同步碎石应力吸收层在层间处治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李迎;应力吸收层技术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刘丹;应力吸收层材料组成及其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王颖;加铺应力吸收层材料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李志炎;热拌抗裂应力吸收层技术在寒冷地区沥青路面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李祖仲;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8 赵云涛;半刚性路面反射裂缝防治中应力吸收层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李兵;同步碎石应力吸收层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石昆磊;高粘性沥青应力吸收层防治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52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52238.html